龍南圍屋民俗(鄂州風俗之民間的)
2023-10-15 08:51:18 1
鄂州民間的「咚咚鏘」
水墨鄂州 水墨鄂州 昨天
鄂州民間的「咚咚鏘」
民間的鑼鼓家業歷史久遠,種類繁多,千百年來被人們廣泛使用著。它雖是一種民間器樂,但卻與民間大多數文化藝術門類緊密相聯。如眾所周知的民間戲曲、舞蹈、曲藝以及民俗活動、傳統節日等,可說是「沒有鑼鼓不成其事,沒有吹打那才叫怪!」在鄂城的山野湖畈地區,一些咚咚鏘鏘的小鑼小鼓,是農民生產生活中的親密夥伴,其中流傳下來的順口溜、四言八句十分有趣。
A
在廣大的農村有一種季節性的「栽田鑼鼓」,這種鑼鼓不成套,也沒有正規的「鑼鼓點子」,一般只有一鑼一鼓,或單鑼單鼓,每逢農忙季節,許多地方都會「咚咚鏘鏘」地敲起栽田鑼鼓,熱熱鬧鬧地唱起栽田歌。其表現形式是,當人們緊張忙碌地拋秧插田的時候,許多地方會出現一位無需打扮的中年男子或老人,胸前掛一面小鼓,鼓下掛一面鑼,站在田埂上邊敲鑼鼓邊大聲喊唱:「栽田鑼鼓咚咚鏘,我來喊幾句黃腔調,咿呀咿子喲,你們大家莫見笑……」、「搶季節來栽田忙,忙的大家出洋相,張家大嫂沒洗臉, 李家大姐辮子亂,貪睡的小夥子昏了頭,連鞋帶襪往田裡跳,泥水噴起陣陣笑……」、「種田人兒是硬骨頭,低頭彎腰退著走,你追我趕拼著幹,汗水澆出一片綠,圖的是秋來好豐收…..」這些四言八句,大多是現場即興發揮,熱情、實打實的現編現唱,起到助興、鼓勵和緩解疲勞的作用。
B
舊時,在葛店、華容一帶的公路兩旁,經常有一些州、府、縣的「官轎」路過,農民們一聽到「開道鑼鼓」的聲音,男女老少都要撂下手中的農活準備迎拜。傳說這是一種規矩,違者就是「不敬」,事後就有麻煩。時間長了農民們當然就有怨言:「哐哐哐……哐哐哐……開道鳴鑼,鳴鑼開道,一聲響三裡,三聲響八寨,上午威風過,下午悠著回,秧不能插,棉不能摘,水不能車,菜不能賣,八抬大轎多神氣,男女老少要跪著拜,春爭日來夏爭時,誤了農時不自在……」可見,這種鳴鑼開道的鑼鼓,給農民們帶來的是一種厭煩、無奈和不滿。
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鑼鼓叫做「鳴冤鑼鼓」。民間俗話說:「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確是這樣,窮苦的老百姓一旦惹上了「官司」就別想有好日子過。正如幾句順口溜所說的:「咚咚咚,咚咚咚,喊冤擊鼓,擊鼓喊冤,燒香求神,門檻跑爛,六畜都賣盡,鼓破冤依然,說什麼為民請命,道什麼名鏡高懸……」這種敲打的鼓雖然只有一面,但卻敲碎了窮人的心,敲毀了黎民的意,有的甚至搭上了性命。
C
不僅如此,農民們在勤扒苦做的同時,為了對付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如意外的水災、火災,便會不停地敲打「報警鑼鼓」——「哐哐哐哐……」高聲大喊:「發山火啦!大家快來救火呀!」、「倒圍子啦!」「潰口子啦!」「快搬家呀!」報警鑼鼓急速敲打不停,讓大伙兒齊心協力撲救,並提前做好防護準備,以避免和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D
此外,還有一種小手鑼、手鼓的「乞討鑼鼓」、「吆喝鑼鼓」,被一些個體行業的服務者所操弄,如「針線挑子」、「貨郎擔」、「閹客」(閹雞、閹豬)、「佔卜盲人」、「遊鄉僧道」以及「乞討者」等,這些人在遊鄉、乞討和叫賣時,都會邊敲打邊吆喝幾句順口溜,如「……別怨我兇,別怨我狠,一刀割斷是非根,換來肥豬幾百斤」、「選好針,選好線,千裡姻緣一線牽,明天正好是乞巧節,把你的心思告訴月姐姐……」有趣的是一些乞討者,他們專編一些恭維的話來贏得住家的善心,如「叮噹當叮噹當!財神送我一擔柴,張家挑到你家來,主家積德又行善,糧滿囤來谷滿倉」、「老闆從不欺窮傲富,將來一定開當鋪……」、「主家給我一碗粥,但願你增福又添壽」、「老闆給我一個銅幣,祝福你生意興隆一本萬利……」
總之,這些不成套的小鑼小鼓,所敲打出來的四言八句,雖不能與民間流傳的歌謠諺語相媲美,但它卻仍然散發出一種暖暖的鄉土氣息,裝點著那種樸實純美的勞作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