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晚年詞(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
2023-10-13 05:10:51 3
數千年的文化長河,曾映照過無數精才絕豔文人墨客的身影,他們縱筆揮毫,寫下許多動人的詩詞歌賦,流傳千古。儘管滄海桑田,但後世之人都能從他們的作品中領略他們的精神志向,讀懂他們的心靈情感,跨越時空的阻隔,以文字神交。
這無數的文人當中,有一位極為特殊,她的名字叫做李清照。
在不重視女子教育的古代,李清照能夠躋身一流詞人之列,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正因為這份驚豔,所以後世將她稱為「千古第一女詞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生在官宦世家,丈夫趙明誠同樣家世顯赫,所以前半生她的生活非常優渥閒適。後來靖康之變,宋朝南渡,44歲的李清照,也隨丈夫趙明誠來到了江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趙明誠逝世之後,李清照孤苦無依,在那個動亂的歲月裡,她四處漂泊,顛沛流離的後半生,她曾在建安寓居過一段時間。身心一旦靜下來,李清照又不自覺的想起了曾經快樂的時光。
良久,當思緒從記憶中剝離出來以後,面對現實,李清照又愁苦不已。有一日庭院閒坐,她想起了歐陽修曾經有一句「庭院深深深幾許」,這一句李清照甚為喜愛,如今獨坐在幽深的庭院中,她心生感慨,便以這一句填了一首《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這首詞上去的最後一句,有些爭議,其中「建安」一說是遠安,還有一種說法是建康(南京)。遠安雖然有這個地名,但是李清照生平並沒有到過這裡,所以這應該是前人抄錄筆誤。
李清照是公元1127年到1129年這段時間在建康居住。此時趙明誠任江寧知府,他們夫妻團聚,又不用擔心經濟來源,雖然當時大環境不怎麼太平,但李清照的小日子還是過得十分滋潤的。所以,應該不會寫如此愁苦的詞,更何謂「老去無成」。
如此看來,這裡應該是「建安城」。隸屬福建,從全詞含義也能看出,建安才能解釋得通。
國破家亡,李清照已經沒有了年輕時踏雪尋梅、賭書潑茶的閒情逸緻,何況如今又是獨自一人,每次坐在庭院,她都感覺被無盡的孤獨包裹,她的心仿佛陷入了無邊的黑暗,找不到依靠。
所以在她眼中,居住的院落幽深無比,無法讓人心安。這裡連用三個「深」字,前兩個是形容詞,後一個聲作為動詞。「幾許」,一個疑問詞,強調「深」,同時也體現了李清照對孤苦無依的崩潰。
可崩潰又有什麼辦法呢,李清照抬頭四望,只見清冷的霧氣,在門窗間繚繞,雲霧繚繞,是閩北高山地區特有的自然現象,「常扃」,也就是時常關閉。年輕的時候,李清照最喜歡倚在窗邊看庭院的風景,然而如今,卻門窗緊閉,這有三個緣由。
第一是因為霧濃風冷;第二是因為不想看到外面的景物,因為景物越美越容易勾起以前的記憶;第3則是沒有安全感,當心沒有依靠時,女人總會,藉助外物來增強安全感。
可是景物會因為李清照而停止生長嗎?並不會,到了一定的季節和時機,花依舊會開,燕子會再度歸來。所以庭院中,柳梢漸漸抽綠,梅花在早春的寒氣中,也盛開得分明。
「秣陵」指南京。想必春風已經吹徹了南京,城中的花草樹木,多彩繁茂。當年李清照曾幾度與趙明成攜手出遊,吹著春風,賞著花草,如今春依舊來,趙明誠卻早已魂歸九泉。李清照也為了生存,輾轉各地,如今只能客居在建安城,獨自數著回憶傷心。
下闕李清照將這些傷心都傾訴了出來。曾經吟風弄月,填詞賦詩,悠閒自在。雖然古代婚姻大部分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李清照和趙明誠卻擁有純粹的愛情,他們有相同的愛好,喜歡金石古玩,同時他們都有較高的文學素養,能同賦詩文,煮雪烹茶。
很多很多事,在李清照腦海一一浮現。曾經花草樹木、雨雪風霜在,李清照眼中都充滿詩意,哪怕是喝醉回家,她也能寫出「沉醉不知歸路」這等美妙的詞句。如今,李清照再也沒有了詩意,哪怕再美妙的景色,她也沒心情填寫詩詞了。
這裡的「無成」便是說沒寫什麼詩詞作品,久經漂泊,心力憔悴,李清照骨子的對詩意的追求逐漸消磨。她不禁感嘆,誰來憐惜她身處異鄉的孤獨,以及年老色衰的憔悴。
宋代商品經濟發達,晚上的夜市熱鬧非凡,到了元宵節更是張燈結彩好不熱鬧,百姓往往在元宵節幾天前,就會陸續張燈,稱之為「試燈」。從李清照年輕時的詞作中,能夠得知她對這件事特別感興趣。
另外《清波雜誌》曾記載,在江寧的時候,每遇到大雪天,李清照總戴著鬥笠,披著蓑衣,興致勃勃地拉著趙明成,滿城轉悠,尋找寫詩填詞的靈感,偶然想起了什麼好的句子,還撒嬌要趙明誠接上對出來。
曾經最喜歡的兩件事,現在只感覺沒意思、沒心情,這足見李清照對生活已經心灰意冷。全詞通過江寧、建安兩地的對比,以及青年、晚年的對比,來表達李清照對曾經的懷念,對當下處境的悲哀,整首詞深沉壓抑,讀來感覺李清照心如死灰,儘是悲戚,再聯想到李清照的後半生所經歷的苦,此詞實在令人不忍卒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