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都有什麼村(大名縣村名來歷)
2023-10-20 15:59:03 23
大名都有什麼村? 黃金堤鄉 黃金堤 據查,該村建在古黃河殘堤上,北宋時稱為寸金堤,後取「黃」「金」二字,稱黃金堤,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大名都有什麼村?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大名都有什麼村
黃金堤鄉
黃金堤 據查,該村建在古黃河殘堤上,北宋時稱為寸金堤,後取「黃」「金」二字,稱黃金堤。
南盤 據傳,此處在漢朝時為黃河大堤的拐角處,名龍盤堤。北宋時,有董姓遷此定居,村名董盤。因館陶縣有一村名北盤,故名南盤。村西北裡許,有明工部郎中董芳墓,村北有明吏部給事中董業第墓,村西北裡許有明吏部郎中董復享墓及碑記。
龐龍化 相傳,漢朝此地有一大水窪,稱龍窪,後有龐姓在此定居,稱龐龍窪,後演變為龐龍化。趙龍化、曹龍化、翟龍化皆因有大水窪,不同姓氏的人定居而成村名。
包頭村 該村在黃金堤的南頭,村莊把此段殘堤擋住,故名包頭村。
鄭時莊 據查,很早以前有三村相鄰,均稱時莊,南面的稱前時莊(即馬時莊),中間的名閆時莊,北邊的稱後時莊。解放後,後時莊鄭姓人多,改名鄭時莊。
張王勝灘 相傳,此地為漳河故道,沙灘甚多。北宋時,遼軍攻宋,一番王在此得勝,此地得名王勝灘。後有孟姓遷此定居,漸成村落,村名孟王勝灘。解放後孟姓斷絕,張姓居多,改村名張王勝灘。
王乍村 據傳,三百年前,有一皇帝路過此地,並住了一夜。古時天子曰「兆民」,故地稱為王兆村,後演變為王乍村。
張王莊 據傳,很早以前,有張王兩姓遷此定居,原為張莊、王莊兩個村,公社化後合建一個大隊,兩個村也逐漸連在一起,稱張王莊。
吳畢莊 據傳,很早以前,有吳畢兩姓在此定居,分別叫吳莊、畢莊。公社化後合建為一個大隊,兩個村也逐漸連在一起,稱吳畢莊。
西趙莊 據傳,五百多年前,有兩戶姓趙的在此定居,在東西兩側各成村落,在西邊的叫西趙莊,東邊的叫東趙莊。
迤莊 據傳,五百多年前,有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原村在今村東三百米處,因地勢低洼,易遭水患,故移今址。村名稱移莊,後改稱迤(yǐ)莊。
王店 據傳,三百多年前,通過大名的官道經過此地,王姓在道旁開店,人稱王店,後成村落,故王店村名沿用至今。
馮莊 據傳,五百多年前,有馮姓遷此定居,村名馮莊。因南邊還有一馮莊,此村較大,亦名大馮莊。
楊橋鎮
楊橋 相傳,漳河曾流經此地,鄰村東屯楊姓大戶曾建橋於其上,橋旁漸成村落,名楊家橋,後簡化為楊橋。
樊河道 因村址處於樊河古道上,故名樊河道。當地群眾習稱「房頭」,想是,樊河道速讀的合音。
黃馬寨 相傳,宋朝時,此地曾為騎兵營寨,後黃姓遷居於此,故名黃馬寨。李馬寨、胡馬寨、程馬寨、劉馬寨的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沐浴莊 相傳,很早以前,村西有一條河,這段水清且淺,盛夏人們常洗澡於此,故名沐浴莊。
後桑圈 很早以前,這裡是富人的場院,周圍儘是寨桑,後雖荒廢,寨桑仍存。至明朝永樂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於此,因村周有許多寨桑樹,名桑圈。後分前後兩村,該村居後,故名後桑圈。在前的為前桑圈。1966年4月3日,周恩來總理來大名視察工作,重點考察了前桑圈大隊,對抗旱、管麥、保苗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前齊莊 相傳,從前村莊緊靠漳河,屢遭水患,村民齊心協力,搬遷一高阜之上,重建家園。為紀念這一齊心之壯舉,村名為齊莊。後來村分兩部分,該村在南,名前齊莊,口語帶兒化,稱作「前齊兒莊」,在北的叫「後齊兒莊」。
北馬頭 相傳,明朝時此處是黃河的一個碼頭,故村以馬頭稱之。有三個村並存,該村在北邊,名北馬頭。碼頭西邊的叫西馬頭,南邊的叫南馬頭。
後海子 相傳,明朝時,漳河流經這裡,有較大面積的積水,望之如海,眾稱海子。該村座落在海子後邊,故名後海子。前邊的叫前海子,東邊的叫東海子。
西周莊 據傳明朝年間,從外地遷數戶周姓,居住東西兩地,該村在西,名西周莊,在東的稱東周莊。
大霍莊 相傳,明朝年間,從外地遷來數戶霍姓居於此地,漸成村落,村名霍莊。因與小霍莊毗鄰,且人數較多,故名大霍莊。
魏莊 據傳,村民大多數是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其中魏姓佔多數,村以姓氏而得名。
黃安莊 村名取吉祥之意,又因黃姓較多,故名黃安莊。
喬莊 據傳,明朝年間,有數戶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落,村以姓氏而得名。
安莊 據傳,明朝時,有溫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當時稱溫村。後又遷入安姓並發展為多數,村名遂改安莊。
沙圪塔鄉
沙圪塔 相傳,很早以前,村址位於漳河故道,漳河改道後尚有很多沙灘,當地稱沙灘為沙圪塔,村亦名沙圪塔。村南有廣西布政使崔紙雅墓,並有華表石器;村東北三裡處有清大成縣教諭崔緝墓,曾有碑記。
元寨 相傳,北宋時期,宋與遼戰爭頻繁。宋軍元帥曾在此安營,故名元寨。當地口語帶兒化,稱「元兒寨」 。
東屯 宋初,朝廷在此屯糧,故名予莊屯,後稱於兒莊屯。清中後期分為東屯、西屯兩村。村郊有明皇姑(成祖妹)之墓。《明史·公主列傳》:太祖十六個女兒,而大名公主下嫁欒城侯武陟(zhì)李堅。堅有才勇,掌前軍都督府事。建文初,從左付將軍伐燕。滹(hū)沱河之戰,堅為燕卒薛祿刺傷,墮馬被搶,械送北平,道卒。子莊年七歲嗣(sì繼承)侯。成祖繼位,莊父名奸黨中,以公主故獲宥(yòu饒恕),公主懼禍遂出家于于兒莊屯福勝寺,後病死寺中。此墳成為皇姑墳。
謝寨 相傳北宋時期,此地曾為戰場,在此安過營寨,後有人定居,又因謝姓較多,故名謝寨。當地口語帶兒化,稱「謝兒寨」。
和寨 相傳北宋時期,宋軍與遼軍作戰,遼軍曾在此安營,被宋軍燒毀,後有人定居,當時村名「火寨」。後有人認為,北有鴨窩村,因鴨性喜水,與火不利,遂改村名為「和寨」。
西司莊 相傳,這一帶有東西兩個較大的寺院,分別稱西寺、東寺,因該村在西寺附近,故名西寺莊,後以音的演變為「西司莊」。在東寺附近建立的村莊為東司莊。
後於旺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於此,取發達興旺吉祥之意,名於旺莊。後發展為兩個村,該村在北面,故名後於旺莊。
郭鴨窩 相傳,很早以前,漳河曾經流經此地,該處低洼,常有積水,蘆葦叢生,野鴨很多,稱鴨窩。後成村亦名鴨窩,又因村民多姓郭,故名郭鴨窩。
《射鴨郭泊》載,五代唐,同光三年二月乙亥莊宋射雁王莽河;辛己庚寅射於北郊;乙酉射鴨於郭泊。今城北三十餘裡,以鴨窩命名者三村,二為東區境(民國初,大名分東、中、西三個區),一為館陶境,系郭泊之地。(見《縣誌》卷三十·藝文志。民國二十三年版)。
西屯 相傳,北宋時期曾在此安營屯糧,曾名予莊屯,後分為東西兩村,該村在西,故名西屯。在東的為東屯。(詳見東屯)
老陶營 相傳,北宋時期,此地是個兵營,因首領是一員姓陶的老將,故名老陶營。
儒家寨 此處原是一座古城堡。明朝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遷民中因讀書人較多,尊崇孔孟,故取名儒家寨堡。萬曆年間(1573—1619),有張姓居官,礙「堡」字不雅,遂把「堡」字去掉,改名儒家寨。
北賈莊 相傳,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此處是一高崗,前有漳河,稱「北莊上」。又因賈姓居多,亦稱賈莊。該村南面還有一南賈莊,為示區別,故名北賈莊。
西莊 相傳,明朝年間(1573—1619),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村中有佛爺廟,鐘上記載,村名為「眾仙固」,到明末演變為「仲相固」。因村在西部,故名西仲相固,後簡化為西莊。
南賈莊 相傳,明朝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村南有龍淵寺,石碑記載,村名為「賈兒莊」。後在書寫上略去「兒」字,寫作賈莊。因村北還有一賈莊,為示區別,故名南賈莊。
後辛寨 相傳,明朝年間,有辛姓遷此定居,村周有寨,名辛寨。因村南還有一辛寨,為示區別,故名後辛寨。
西馬寨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當時村中有天爺廟,鐘上記載村名為「西馬寨」。這一帶村名稱「馬寨」者不少。相傳均為北宋年間,宋軍與遼軍作戰時的騎兵營寨,有人定居後逐漸成村,名馬寨。因該村在所有馬寨的西邊,故名西馬寨。
程莊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於此。因陳姓居多,名陳莊。晉語中顯著特點之一是前後鼻音不分。「陳」習慣說cheng(程)的音,久而久之,「陳」由晉語方音的影響,後人便按實際語音將陳莊寫作程莊。
鋪上鄉
鋪上 古時,這裡有一烽火臺(古代報警設備,遇有外侵或其他緊急情況,即燃放煙火,相互傳遞。)俗稱煙墩,該村又是農村集市,有些店鋪,故村名叫做煙墩鋪,後簡化為鋪上。
高寨 該村歷史上高姓居多,村周築有寨牆,故名高寨。
圈裡 相傳古漳河曾流經此地,從村西南分為兩段,又於村東北匯為一流,將村圈在其中,故名圈裡。
宿莊 相傳,漢時劉秀被王莽追捕,曾潛宿於此,劉秀稱帝後,村人引以為榮,村名叫宿莊。
李二莊 相傳,最早到此定居的兩戶人家都姓李,故名李二莊。
豆莊 相傳,明朝燕王掃北時路過此地,為戰馬備草料,飼草多為豆秸。走後,所剩豆秸曾派人看守。附近都稱該村為豆莊,沿用至今。
蔡屯 很早以前,村周時常有積水,群眾稱積水為屯水,又因那時蔡姓居多,故名蔡屯。該村村南有黃羅山,堆阜(fū)方圓三四畝,高丈餘,上建廟宇,曰黃羅山,以香火大會遠近聞名。解放後,廟拆土平,舊日之壯已不復存在。現已無痕跡。
郝馬莊 相傳,北宋時宋軍與遼軍作戰,這一帶為宋軍騎兵駐地,故村名多有叫馬莊者。因該村多姓郝,故名郝馬莊。周圍的鄭馬莊、常馬莊,其村名的起源與此相似。
東南屯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西北角有一大面積積水,群眾稱積水為屯水,故村名東南屯。
兆固 兆固是吉祥類名稱,取安定之意,名兆固,因鄰近兩村都叫兆固,北面的叫後兆固,南面的叫前兆固。
田水坑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地勢低洼,常年積水,後有田姓在附近高阜處定居,後漸成村,故名田水坑。
後宋莊 該村原名宋莊。一百多年前,因漳河決口,村被水淹,村民分別搬遷到南北兩個高阜處重建家園。在北面的名後宋莊,在南面的叫前宋莊。
杜橋 相傳,很早以前,村前有漳河,上有石橋,村民皆為杜姓,故名杜橋。
小屯 相傳,很早以前,這裡只有幾戶人家,位於古漳河西岸,因村小姓雜,故名小屯。
王村鄉
楊固 據傳,很早以前,有幾戶人家於現在的楊固東二裡處定居,因地勢低洼,屢遭水淹,後遷至現址。此地當時楊樹較多,能在此地定居下來,故名楊固。
小河東 從前,有一條小河南北流過,該村座落在小河東岸,故名小河東。
西安村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一片荒涼,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吉祥之意,名安村。後分東西兩村,在西的名西安村,在東的叫東安村。
楊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婦女孤獨養子,教兒有功,受過封贈,命村名為養兒莊,後演變為楊莊。
馬嶽村 相傳,嶽飛曾到過這裡,他英勇抗金,受人尊敬,村民引以為榮,村名嶽村。因當時馬姓較多,故名馬嶽村。任嶽村、關嶽村、李嶽村的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西趙莊 相傳,唐朝年間,村名劉家臺,村民趙姓是大戶。後來村中修廟一座,以廟為界,分東西兩村。在廟西的名西趙莊,在廟東的叫東趙莊。
西店 相傳,古漳河曾流經此地,明初因河西岸有家店鋪,故稱西河小店,後簡稱為西店。
前辛寨 相傳,明朝年間,辛姓遷此定居,村周修有寨,名辛寨。村北還有一辛寨,為示區別,故名前辛寨。
孟村 明朝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民來此定居,因孟姓居多,故名孟村。
鐵爐莊 據傳,北宋時,此地是宋軍修造武器的場地,安有很多鐵爐,故名鐵爐莊。
未莊 該村位於舊漳河邊,河堤經常決口,其他各村因水災不斷變遷,唯該村地勢高,位置穩定,眾稱「位」莊,後演變為未莊。
後申橋 從前漳河流經此地,建有小橋,該村在橋北,村民又多姓申,故名後申橋。在橋南的一個村,叫前申橋。
西王二莊 以居住者姓氏得名。當地村民口語帶兒化,稱作王兒莊,後改「兒」為「二」,名王二莊。分東西兩個村,該村在西,故名西王二莊,在東的稱東王二莊。
龍王廟鎮
龍王廟 村名來歷說法有二:相傳明朝以前,此地是衛河的一個渡口,只有幾戶人家。明初,有一年發大水,三角店有一木質龍王神像衝到這裡,有人將神像打撈起來,在河東岸修龍王廟。一說,此處原為一個三角壇,方圓百畝,久而不涸,以為龍坑,建龍王廟於其上。兩說並存,村因廟而得名。
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三角壇》載:三角壇即今龍王廟鎮,在城東南十八裡。先時,放糖百畝久而不涸,或以為龍湫(qiū)也。建龍王廟於其上。舊志稱:古廟靈湫一水中分者皆在此處。後刷而為河,村在河之東,水陸通衢(qú)為一邑首鎮。
三角店 相傳很早以前,名馬頭店。現名來歷說法有二:一說現在的蓮花池,古稱三角澱,該村座落在澱的東南角,村因澱而得名。後「澱」演為「店」。一說,歷史上曾有三家分別在東、西、南三處開設飯店,故有三角店之稱。
木堤 相傳古時黃河在此決口,人們運來木樁門板堵住決口,形成一段木堤。有人遷此定居,村名木堤。後東西分治,在西的名西木堤,在東的稱東木堤。
雙廟 相傳,明朝初年,有一戶從山東小興州遷於木堤村南定居,名前木堤。明朝中期,該村張崇公在朝居官時,因村東端有兩座古廟,改名雙廟。
範堤 因村址座落在舊黃河殘堤上,老戶人家多姓範,名範勝堤,後簡化為範堤。
高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戶高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高村。解放後,因村大人多,以村中心玉皇廟為界,分東西兩村。在西的名西高村,位東的名東高村。
石槽坊 相傳,以前村東有一廟,廟前有井,井旁有一大石槽。漢劉秀被王莽所追,路過此地,曾用井水及石槽飲馬。劉秀稱帝後,村民引以為榮,故名石槽坊。
趙站 該村緊靠衛河東岸,為水陸交通的一個站。因歷史上村民多姓趙,故名趙站。
小王莊 因村民都姓王,村小人少,故名小王莊。因村北一公裡處也有一王莊,亦名南王莊。
苑灣 歷史上村民苑姓較多,又因位於衛河東岸拐彎處,故名苑灣。後分為東西兩村。在東名東苑灣,在西名西苑灣。
新苑灣 1979年衛河開挖時,西苑灣部分村民遷至河西建村,名新苑灣。
王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王姓在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王莊。因村南一公裡處有一小王莊,所以該村也叫大王莊或北王莊。
花二莊 相傳很早以前,村民姓霍的佔多數,名霍莊,後演變為花二莊。
曹口 相傳,明朝以前叫飲牛口,在此開有官渠。因歷史上曹姓為大戶,又因臨近道口,故名曹道口。1948年分為東西兩村,在東的名東曹道口,簡稱東曹口。在西的稱西曹道口,簡稱西曹口。
據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飲牛口新開官渠記》載:大名地枕衛河,有口飲牛者,在郡城東陽河十裡,大名、元城兩縣之近境邊,地勢低下,每秋雨霖潦或河流泛濫,輒(zhé)漫淫注積於其中,沒牛馬,災禾稼,即水退亦平地為沼,耕穫鮮利,民甚苦之,委之為壑(hè)者殆(dài)若干年矣。嘉靖乙己(公元1545年)冬,村民邢保等,相率請於府。時,知府陳公,以興革為己任,即聞於撫臺舜澤蘇公,大巡近山傅公,分巡脈泉李公,鹹曰可。乃檄大、元、浚、樂四令相視開洩,創為大渠,土去其壅(yōng),水歸之河,凡數旬成功事告。……
孫甘店鄉
孫甘店 相傳,漢朝時期,有戶姓孫的在此開一小店,只留宿不買飯,群眾習慣稱幹店。後「幹」字演變為「甘」,故名孫甘店。村西有金元城令趙櫱墓,有華表石器。
據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村東有龍王廟,廟前有古洞,洞深莫測,石板封其口,足踏之鏗鏘有聲。其跡早已無存。
勸莊 該村原名勸莊。1945年以村中間道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村。位西的名西勸莊,位東的名東勸莊。
石衝 相傳很早以前,黃河曾流經此地,此處為黃河一個渡口,為防水衝,砌有石頭。位於渡口北邊的村莊名北石衝,位於渡口南面的稱南石衝。
陳道仙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姓陳的出家修道,取「成仙了道」之意,村名陳道仙。
孝廉 相傳很早以前,有幾位孝廉奉養一位孤寡老人,後人為讚譽此事,故名孝廉。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名義上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標準,實際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虛作假。在東漢尤為求仕進者的必由之路。
馬牧地 相傳很早以前,有支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曾在此放牧馬匹,後漸有人定居於此,故名馬牧地。
劉萬稅 相傳,漢朝劉秀起事之處,曾在此留居。劉秀稱帝後,村民引以為榮,稱村名為劉萬歲,後官府令其改為劉萬稅。至今當地口語仍稱為劉萬稅(sui)。後來村分為三,位北的叫後劉萬稅,在中的稱中劉萬稅,在南的名前劉萬稅。
後營 相傳,古代有一支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曾於此地安營,名鐵卜營,後有人遷此定居,漸成村落,村因此而得名。後發展為前後兩村,在後的名後鐵卜營,簡化為後營;在前的名前營。
石槽 相傳很早以前,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的騎兵在此駐紮,從附近各村找來很多石槽餵馬,村因此而得名。
南李莊 據查,歷史上村民李姓佔多數,名李家莊。因村北六公裡處也有一李家莊,為示區別,故名南李莊。
沙廟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很早以前,此地方圓數十裡荒無人煙,時有強人劫路作亂。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有陳姓縣官,議在此地建村,奏請上允,45傾土地不納皇糧。並修廟(玉皇廟、白玉奶奶廟、土地廟)立碑為紀。因陳氏主持,曾名陳留村。又因地處沙漠,改名沙窩廟,後簡稱沙廟。因村北還有一沙廟村,故亦名南沙廟。
小村 相傳很早以前,肖姓居多,名肖村。後肖姓絕,當時因村小姓雜,故名小村。
小湖 相傳很早以前,此處是古黃河的一段河身,常年積水,形似水湖,至今積水不涸,該村在「湖」東岸,故名小湖。
金灘鎮
金灘鎮 原名小灘鎮,清朝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禮部尚書毛昶熙(chǎng xī),系河南省陟(zhì)縣人,一次由京乘船過此,村民慕他名氣設宴招待,並請他為村題名。他提筆書寫「金灘鎮」三字,村逐改名金灘鎮,沿用至今。
金灘鎮曾有集福寺,有大學士黃立極碑記,清末改為學校。清戶部員外郎張基墓,在衛河北岸,有碑記。清山西鄉寧縣知縣張安民墓,在衛河北岸,有碑記。金灘鎮在抗日戰爭前為我縣重大集鎮。
北馬道 據查,清朝時,此地是騎兵射箭練武之場所,又因位於金灘鎮的北面,故名北馬道。
豆腐巷 歷史上該村曾以做豆腐出名,又沒有較大的街道,儘是小巷,故名豆腐巷。
龍化 此地有兩村相鄰,拼湊在一起形似龍狀,當時人們崇龍,認為是龍之化身,故取村名為龍化。
北沙窩廟 因村址位於古沙麓山北端,地處沙漠,俗稱沙窩。歷史上曾有古廟,村名曾叫「沙窩廟」。因村南10公裡處也有一同名村莊,為示區別,故名北沙窩廟。
縣誌載,該村古時名委粟裡,是王莽的家鄉。莽之姑母是孝元後,其族人中先後被封,有九侯五大司馬,故後人稱此為貴鄉,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立了貴鄉縣。
消災 相傳,古時,這裡有一廟宇,善男信女認為頗有靈驗,遠近鄉裡多有人到此祈神消災、消難,故村名消災。
上馬頭 據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卷七·河渠志》記載:「西漢以前黃河曾流經此地。」此處系一黃河渡口,俗稱碼頭,因北邊娘娘廟處也有一黃河碼頭,該處又在上遊,故稱上碼頭,村因此而得名。後來「碼」演變為「馬」,名上馬頭。
娘娘廟 原名下馬頭。改為娘娘廟的傳說有三:早年該村有賈氏民女被選入宮,執事者索賄未遂,饞於上,言賈字不吉,隨廢。該女憂鬱而死,族人立廟以祀,稱娘娘廟。一說,古時該村有「三皇姑」廟,亦稱娘娘廟。一說,古時衛河決口,有一民女奮身跳入,為堵決口而獻身,後人修廟供奉,稱娘娘廟。村因廟而得名。
窯廠 該村歷史上以燒盆聞名鄉裡,現在仍有很多盆窯,有「窯廠村三裡長,家家戶戶盆壘牆」的順口溜,故名窯廠。村南有明五門兵馬司指揮張景顏墓,有碑記。
順道店 該村地處古代官道的分岔處,曾名岔道。後認為此名不吉,因村靠官道,歷史上曾有店房,故改名順道店。
黃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戶黃姓在黃河故道岸邊高阜處定居,後漸成村,故名黃莊。
鄭寨 相傳,很早以前,鄭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村周有寨,故名鄭寨。
石家寨 村名來歷不詳。村西頭有高阜(fū)建廟,稱東土山。範鑑古《沙邱堰記》載:大名城西十五裡有黃羅山,在鄭、郝、常、吳、高五馬莊之中間(蔡屯村南)。正東三十裡有東土山,在石家寨之西門外,兩山皆以香火遠近聞名。而東土山尤著。東土山,後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謂沙邱堰,大河所經以沙麓山而得名。又說是周穆王女叔 曾居此,亦稱女 邱。俗稱泰山奶奶廟,每年陰曆二月中旬有香火大會,可能因叔 而起。後誤稱泰山奶奶廟。
營鎮
西營鎮 據碑文記載,唐朝一司馬名宗德元,其夫人郭氏死與此村,村因此名「宗固村」。後設人行善事,改村名為善樂營,分河東、河西兩個村,該村在河西叫西善樂營,簡稱西營,又因是農村集鎮,故名西營鎮。在河東的為東營鎮。
周莊 相傳,約於四百年前,有家周姓從山東田平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周莊。
何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何梁、何檁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何莊。
張金莊 相傳,約四五百年前,有張、金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張金莊。
謝莊 相傳三四百年前,該村謝氏富戶蓋有樓房,村名謝家樓,。後因周圍村莊都稱「xx莊」,故改為謝莊。
小營 據查,約一百年前,西營鎮村的部分居民遷至村西南角居住,後逐漸成村,曾叫南莊,後改為小營。
後常莊 相傳三四百年前,有戶常姓從山東壽王縣大李莊遷居此地,後漸成村,因村南已有一常莊,為示區別,故名後常莊。
白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姓白的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白莊。
前常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常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常莊。後為與後常莊區別,故名前常莊。
前王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家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村名王莊。後分前後兩村,該村在前,名前王莊。在村後的為後王莊。
金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金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莊,故名金莊。
趙莊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趙莊。
黃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黃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當時此處有五棵大柳樹,村名就叫五柳村。後有他姓遷入,因黃姓遷來最早,故改名黃莊。村郊有明朝大學士黃立極之父黃炳(bǐng)墓。衛河西岸有華表石器。
張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莊,故名張莊。
劉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成村莊,故名劉莊。
和莊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戶楊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建村,因村東有一文廟,名文莊。後有和姓在文廟東定居建村,後兩村逐漸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村。因和姓較多,故名和莊。
紅廟鄉
紅廟 很早以前,該村中有一大廟,廟內為紅色的牆壁,村因廟壁而得名。後分為東西兩個村,廟西的是西紅廟,廟東的叫東紅廟。
北紅廟 該村原是東紅廟的一部分。1979年衛河開挖時,東紅廟村部分村民遷至村北一公裡處,另成村落,故名北紅廟。
閻廟 村民閻姓居多,村中又有一大廟宇,故名閻廟。
馬莊 據家譜記載,明嘉靖年間,有戶姓馬的從河南省許昌縣靈井村逃荒至此,居住在村外看園子的土屋裡,並在此定居下來,故名馬莊。
趙橋 因村民趙姓居多,又緊靠引河小橋,故名趙橋。
徐楊莊 該村原名徐莊。解放後與楊莊並為一村,故名徐楊莊。
西橫堤 衛河西大堤在此處向西轉彎,形成一段東西向的橫堤,該村在這段橫堤的南側,故名橫堤。因並排有兩個村,在西邊的名西橫堤,東邊的叫東橫堤。1979年衛河開挖,兩村西移現址,但村名未變。
房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因房姓居多,名房莊。1979年衛河裁灣開挖,以河為界分建兩村。河西的名為西房莊,河東的叫東房莊。
胡家灣 此村建在衛河拐彎處,胡姓遷來最早,故名胡家灣。
呼莊 據查,很早以前,有呼姓兩兄弟二人遷居此地,兄居西村名大呼莊,弟居東村名小呼莊。1958年大呼莊改名西呼莊,小呼莊改名東呼莊。
三裡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只有三戶人家,都姓李,又因距金灘鎮十字街三華裡,故名三裡(李)莊。
西橋口 從前,此地是衛河上的一個擺渡口,渡口兩邊各有一村,稱南、北橋口,該村在南,名南橋口。1979年衛河改道,將村分成河東、河西兩部分,該村在河西,故名西橋口。
東橋口 從前,此地是衛河上的擺渡口,渡口兩邊各有一村,名南,北橋口。該村在北,名北橋口。1979年衛河改道,將南橋口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河東部分與北橋口合併,改名東橋口。
廠門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有個屯糧廠,後有人在廠門前定居,漸成村落,故名廠門。
總管墳 該村在元吉州路總管劉執中墓附近,故名總管墳。據《縣誌》(卷二十一,古蹟志,民國二十三年版)記載:「元,吉州路總管劉執中墓,在元城縣東令公鄉,今城東北二十裡有總管墳,村或因基墓以名款。」
齊家樓 歷史上村民齊姓較多,曾有一座樓房,故名齊家樓。
範王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名王莊,後因範姓發展為多數,改名範王莊。
北堤 該村位置在黃河故道西岸大堤頂部,大堤中間有一東西道口,緊靠黃河殘堤,該村位於道口北部,故名北堤。
陶莊 據傳,很早以前,從沈莊遷出周、陶兩姓在此定居建村,因陶姓居多,故名陶莊。
西宋莊 該村原名宋二莊。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以村中大水坑為界分東西兩村,該村在坑西,故名西宋莊。在東的名東宋莊。
冠廠 據查,此處為衛河東岸的碼頭。當時水旱兩路交通方便,山東冠縣送交稅糧從這裡外運,取名冠縣糧廠或冠縣廠,為冠縣的寄莊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劃歸河北大名管轄,改名冠廠。
張集鄉
北張集 該村在張鐵集的北面,故名北張集。1958年分為三個村,在北張集西部的名西張,位於北張集中部的名中張,位於北張集東部的名東張。
孟村 孟村是原名。1961年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面的名西孟村,在東邊的稱東孟村。
官莊 相傳,元朝時期,貴族官員圈佔民田為狩獵練兵場所,後在此地建有兩村,名官莊。村在前的為前官莊,在後的名後官莊。
白果 據傳,很早以前,該村西南有棵白果樹,村因樹而得名。
東小灘 據傳,很早以前,曾名東莊。該村周圍的村民,曾以所處方位的不同,對東莊有不同的稱呼,如南面的村稱它北莊,北邊的村稱它為南莊等。後因該村處在小灘(金灘鎮)的東邊,故名東小灘。
甘露 很早以前,此地有一甘露寺,村因寺而得名。
后庄 該村在張集村北,故名后庄,又因該村較小,別名小莊。
固城 據傳,此地為晉朝時縣城遺址,後成村落,名古城。後「古」演變為「固」,故名固城。
寺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曾叫寺馬莊。後因黃河泛濫,村莊被淹,東遷一公裡高阜處定居,後逐漸發展為兩個村。在前的名前寺馬莊,位後的名後寺馬莊,後人簡稱為前寺莊、後寺莊。
普明灘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此處有一普安寺,在寺北面的村叫後普明灘,在南面的叫前普明灘。又傳,一天黑風突起,飛沙掩寺門,並埋沒了佛頭,因此,別名又稱土悶頭。
北劉店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明朝時,村名北柳店,後演變為北劉店。
賈莊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 以前,該村和石家莊為一個村,稱石賈莊。賈姓集居在村西的前街,後單獨成村,故名賈莊。
司家莊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有家司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司家莊。而今司姓早已斷絕,但仍留有當年的痕跡,村西頭路南有一苦水井,系司姓所打,人們至今仍稱為司家井。
勸善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支以鍾大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這一帶活動。失敗後,官府在此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名曰「勸人去惡向善」,村因此而名勸善。以勸善命名的有東、西、南三個村,位西的名西勸善,位東的叫東勸善,位南的稱前勸善。
束館鎮
束館 該村原名安賢鎮,束皙的故鄉。束皙,字廣微(公元261—300),西晉文學家,官至尚書郎(官名。東漢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在皇帝左右處理政務)著有《南陔gāi》《白樺》等篇,稱《補亡詩》;賦有《勸農賦》《農家賦》等,明人輯有《束廣微集》。晚年回家鄉開館辦學,弟子眾多,名傳鄉裡,死後葬於此。後人念他名氣,辦學有功,改安賢鎮為束館。立束公德政碑,建束公祠(前祠後冢)久作紀念。據記載,自建祠1600多年中,束公祠重修三次,最後一次重修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土改時被拆除,現存重修束公祠石碑一塊在大名縣碑林,碑文清晰可見。
束館東門外,有煙市寺,唐時所建,明代重修。殿閣高聳,銅像莊嚴。後逐漸塌毀,現無存。束館北關盡處,路西真武廟後有周代烽火臺遺址。解放後群眾用土,現為平地。晉尚書郎束皙墓,在束館鎮,墓前有祠,現無存。南街有孫臏飲牛坑、孫臏莊園等古蹟。
花園頭 據《燕召公世家》和《邯鄲辭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國都在薊(北京大興)境內,安賢鎮(束館)是燕國的南大門。孫燕(燕昭王的重外孫)為拯救燕國危亡,在安賢鎮建燕國國都,招兵買馬,自稱燕王。建有城池、廟宇、護城河等建築,並在城外三裡處建有一座花園。後有人在此定居建村,故名花園頭。
何家 相傳,明朝時期,有何姓、紀姓數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建村,名羅莊。何姓人多住西頭和南頭,紀姓住東頭,1940年後各成村落。在西頭的名西何家,在中間偏南的名前何家。(村南有何狀元墓)位居東部的名東紀家。
劉辛莊 相傳,明朝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民時,有個叫劉佩的人挑擔來此,歷盡辛苦,在此定居興業,為不忘當初之苦,取村名劉辛莊。
堤上 相傳,該村建在一段殘堤上,周圍地勢較低,故名堤上。
李家 相傳明朝年間,有李姓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分開居住,均發展成村。兄住的村名大李家,弟住的村名小李家。
後王家 據查,明朝年間,有個叫王贊臣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村名王家。因附近山東省也有一同名王家,為示區別,又因該村建村在後,故稱後王家。
楊家 據傳明朝年間,有楊姓和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楊姓發展較快,張姓斷絕,故名楊家。
劉村 相傳明朝時,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一家姓劉的在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劉村。
唐村 據傳,明朝年間,有四戶唐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唐村。
魏村 相傳明朝時,有一個叫魏中仁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後漸成村,故名魏村。
杏園 相傳很早以前,此處是一片杏樹林,後有人遷此定居,發展成村,故名杏園。
閻莊 相傳,明朝時,有一叫閻小剛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閻莊。
冢北 據查,村南半華裡處,有太子冢,故名冢北。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太子冢,在今城東六十裡,十區冢北集南門外,約半裡許,舊傳為衛太子伋(jí)墓。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衛國衛宣公,立其子伋為太子,並為伋聘齊國美女宣姜為妻。衛宣公見宣姜美貌過人,神移心變。將宣姜送入新臺(今河北省臨漳縣西黃河旁),納為妾。衛宣公和宣姜親生兩個兒子,一名叫壽,另一名叫朔。宣姜意欲除掉伋,另立親生兒子壽為太子。當時衛宣公因奪伋妻而厭惡伋,聽從宣姜和朔的讒言,她要求宣公令伋持白旄(令旗)赴齊國協約,然後安排「強盜」在齊衛交界處的三河鎮十字路口,見持白旄的船便截而殺之。這個陰謀被壽探知,公子壽和伋雖是同父異母所生,但平素相善,知此陰謀後,勸伋出逃他國,並告訴伋「邊界有強盜,見了白旄就要殺掉太子,不可去」。 伋說「違背父命求生,不行。」遂赴齊國而去。壽急忙追趕到三河鎮附近,置酒來到伋的船上,以餞行為名將伋灌醉,待伋的白旄乘船赴齊,行至三河鎮十字路口,被預伏的「強盜」將壽殺死。伋醒後見壽留下的「弟已代行,兄宜速避」的竹簡,立即乘船追趕,當追到十字路口時,見壽已被殺,伋指責說:「你們要殺的是我啊,不該殺我兄弟。」「強盜」隨即又把伋殺死。回報衛宣公後,宣公不讓二子屍身回國,遂葬三河鎮南半華裡處。人們為紀念伋和壽同生死共患難的精神,把三河鎮改名為冢北村。一說是魏太子申墓。龐涓兵敗馬陵,太子被虜,為齊人所殺,民具衣冠葬之。二說並存,俟考。
十字路口 村名來歷見冢北,即衛太子壽和伋被殺之處,這裡是春秋戰國時期衛、齊、趙三國交界處水旱十字交通大道的遺址。故名十字路口。
胡氣 在冢北南五華裡處逐漸形成的村落。村民為紀念衛太子伋和壽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情義(見冢北)發揚兄弟和睦相處,村民和氣友好的村風,把村名定為和氣村。後人把「和」字叫訛了,叫成了「胡氣」至今。
葛村 相傳,該村自古名葛村,解放後分為三個村,按姓氏較多取名,分別是黃葛村,胡葛村,房葛村。
小營 很久以前,該村因糊紙紮的較多,名紙紮營。後村北建一磚場,因忌紙怕火,又因人口少,改名小營。
寺頭 據傳,很早以前,村民為感念衛太子伋和壽的手足之情(見冢北),在此處建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寺院,叫太子寺。村因此而得名寺頭,寺廟後面的村叫後寺頭,前面的村稱前寺頭,寺廟東面的名東寺頭。
北峰鄉
北峰 據查,宗仁政和二年(公元1055年),在該村西南部建有碧峰寺,明萬曆時擴建。殿宇輝煌,柏蔭環繞,規模宏大,每年陰曆二月二日有香火大會。後「碧」演為「北」,村因寺而得名北峰。位在寺後的村叫後北峰,位在寺前的名前北峰。
秦窪 據查,歷史上村民都姓秦,又因村周地勢低洼,故名秦窪。
現城 村名來歷說法有二:一說很早以前,計劃在此建縣城而未建,從此眾稱縣(現)城。一是據民國23年版《縣誌·卷六·城池志》記載:此地原為元城縣故址。城堙(yīn埋沒)之跡六,曰「西城、故城、雙城、莽城、陷城、五孝城,並在城東今懼為村。」後「陷」字演為「現」,分前後兩村,在後的名後現城,位前的名前現城。
各性固 村名來歷不詳。據傳很早以前,該村有土阜隆起,形狀如牛,身軀首尾畢肖,名黃牛崗。今古蹟無存。
爐裡 相傳,該村歷史上曾有七十二盤鐵匠爐,聞名遠近,故名爐裡。
從善樓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從善樓在明朝時稱於家店。據傳,明朝燕王朱棣掃北時,把於家店和鄰村東店、南高莊、田園村四個村的人殺得所剩無幾,後四村並為一村,取名「四從樓」。清朝時期,四從樓是個地方建制,該地方(南莊村)有個叫趙金生的(管下收上交的地方頭目),組織人們抗捐抗稅,殺死一名縣官,因此留下惡名。民國二十五年,馬潤昌任大名縣長時,取「去惡從善」之意,將該村名改為從善樓至今。後來發展為前後兩個村。位南的名前從善樓,位北的叫後從善樓。
附:民國二十三年版《縣誌·兵事·趙金生率眾抗暴斂》載:趙金生,元城從善樓人。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銀價暴漲,每兩達到五千多。完糧還要加火耗,幾乎達到八千多,老百姓接受不了。從善樓地方湊錢讓趙金生上告,往返年餘才得到解決。銀價減到三千,從此,從善樓地方遂不向縣署完糧,一概由趙轉納。縣令韓克琦對此懷恨在心,鹹豐八年八月中旬,偵知趙在家,韓率健役數十人,先到金灘鎮,同該汛把總(駐金灘鎮主管河道運輸的武官,約相當於現在的排長)慄堂一同將趙金生逮捕。韓克琦上了鴉片癮,在趙家吸起鴉片煙,遲延了時間,衙役趁此任意搶掠,激怒了村民,村民敲鐘召集了很多人。韓見勢頭不妙,想趁機溜走,讓車拉著趙金生。自己騎著馬。走了數裡,村民追到,衙役們逃散,韓克琪與慄堂被捉。韓因傷重死了,衙役也死了十幾人。慄堂因同鄉的緣故,拘留了數日放了。民眾想趁此進城與官府講理,被趙金生阻止。官府想知道從善樓的消息,派騎兵偵查,但又不敢過衛河,於是又找到慄堂問清了詳細情況,道憲才派人找尋韓克琪的屍首。這時,趙金生還在家裡等著,認為縣令不該縱兵搶掠,到城裡申辯理由,與家屬都被押到郡城。九月檻車送到省裡殺了,共殺了十數人,只有其嫂和妾得免。
夾河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該村東臨老柴河,西靠洪雁江,把村夾在中間,名夾河。因有三個同名的村莊,位於南的名前夾河,位於西的名西夾河,位於東的叫東夾河。
年頭鄉
埝頭 據查,此處原是古河邊的土埝子,後有人在此建村,故名埝頭。
山嶽 《辭海》記載:「五鹿即五鹿墟(大土丘),又名沙鹿,在今大名東。」沙麓山蜿蜒起伏几十裡,聳立在馬陵西北部。馬陵村東有一村名山嶽,該村歷來沒有山姓和嶽姓,只因此地有六座山峰,起伏不斷,故名山嶽。
劉勝 據查,該村原名劉仕成,後由「仕成」的合音演化為「勝」,名劉勝。因有前後兩村,在北的名後劉勝,位南的叫前劉勝。
油坊 據查,此處原是劉莊的一個油坊,後有人遷此定居,漸成村落,故名油坊。
王莊 據查,很早以前,此處是油坊村的一個菜園,有一王姓乞丐定居於此,後漸成村,故名王莊。
宋窯 據傳,歷史上宋姓村民曾建過一座磚瓦窯,故名宋窯。
繩莊 很早以前,曾名馬莊,村民中馬、苗二姓均為大戶。人們認為馬吃「苗」不吉利,將導致苗姓衰敗。因當時苞姓佔主導地位,改村名為繩莊,以寓拴馬之意。
高莊 相傳,很早以前,此地是繩莊的一個菜園,後高姓遷此定居建村,故名高莊。
大蘇村 該村原名蘇村,因其西頭一小部分於1947年獨立為村,當時稱其村為小蘇村,該村遂改稱大蘇村。
毛蘇村 據查,1947年以前,該村為大蘇村的一部分,後獨立成村,因村民多姓毛,故名毛蘇村。附近也有稱其小蘇村者。
沙河路 據查,這一帶是古沙麓山遺址。相傳很早以前,沙丘遍野,起伏連綿幾十裡。村名沙河樓,後演變為沙河路,位北的名後沙河路,位南的名前沙河路。據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歷史上前沙河路曾有鄉儺(nuó)寺,初名古剎寺,明萬曆18年(公元1590年)重建後改鄉儺祠,屢次修建,有碑記。抗日戰爭時期,元城縣抗日高小分校便設在此寺內,後抗高分校改建為第二高小。至今,該寺址仍為初級中學校址。
西付集鄉
西付集 馬陵村在歷史上曾為較大的農村集市,後把一部分交易場所西遷於此,作為馬陵的附屬部分,故名西付集,村亦隨其名。村裡曾有龍泉寺,現已無存。
集北頭 原名李家楊現。因地處西付集北頭半公裡,群眾習慣稱集北頭。
馬陵 關於馬陵的說法有二:一說此地為孫臏射殺龐涓之地馬陵道,但傳說中的馬陵道已知有三:一個在鄄(yīn)城,一個在滑縣,一個在大名,多認為不在大名而在滑縣,究竟為何處尚待考證。另一說是漢時王莽追趕劉秀於此,劉秀摘掉馬鈴「陵」以便逃匿,故這一帶多有以馬陵命村名者。按村民姓氏較多取名的有:郭馬陵、劉馬陵、李馬陵、江馬陵、西馬陵、東馬陵。
民國23年版《縣誌·卷六·建置志·城池》記載:馬陵城在府東南五十裡,隋開皇六年,分元城縣池,置馬陵縣,大業初省,今第九區有東、西馬陵村即其地也。
據《史記·孫子列傳》記載:在戰國前期齊國大敗魏國的戰役中,馬陵是當時的古戰場。周顯國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起步攻魏。次年齊用孫臏計,逐日減灶,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敵人,引誘追擊。待魏軍追到馬陵險要地帶,齊軍萬弩齊發,全殲魏軍十萬,魏將龐涓被追自殺,魏太子申也被虜殺,從此,魏國勢衰落。
馬陵為我國春秋時齊魏之古戰場,歷來考證者眾說紛雲,而文人騷客卻多有題詠。
封固 村名來源有二。據當地傳說,在戰國前期齊國大敗魏國的戰鬥中,龐涓被亂箭射死,人們痛恨龐涓殘害朋友,將其分屍成六塊,分別深坑掩埋封固六處,叫他永世不再託生害人。因此形成現在的白、馬、郭、馮、王、於六個封固村。一說,古人們為使自己的村莊興旺發達,不受災難侵擾,希望村子能受到嚴實的保護,取名封固,以圖吉利。後來分為幾個村,按姓氏較多取名,分別是馮封固、白封固、郭封固、馬封固、王封固、於封固。
小寨 因村西半公裡處有大寨村,故名小寨。
大寨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周圍有土寨,又因村東半公裡處有小寨村,故名大寨。
文集 相傳,明朝年間,有文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並有集市,故稱文集。
馮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馮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馮村。
朱家村 據朱姓家譜記載,清道光十二年,有戶朱姓從棘固遷此定居,後漸成村,故名朱家村。
王小樓 相傳明朝年間,有王、魏、趙三姓結伴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與此,分別在東、西、南三處相依為鄰,後發展為三個村。因王姓人多富有,蓋有小樓,故名王小樓。另兩村分別叫趙小樓和魏小樓。
大江 據查,很早以前,此處有條朱家河,此河原是一條大江,村因此而得名大江。以大江命名的有四個村,在西部的叫西大江,在北面的名後大江,在南部的名前大江,在中部的名中大江。
楊莊 據查,1958年以前,是前大江的一部分,後發展為村,因楊姓較多,故名楊莊。
棘固 相傳很早以前,這裡曾有一個湖,名棘湖,該村就在湖邊。村因此名棘湖,後湖乾涸,人們誤讀「涸hé」為「固」,故名棘固。
鮑莊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有八條好漢,在此威震一方,他們用暴力對抗官府,維護村民的利益,眾稱暴莊,後「暴」演為「鮑」。又分為南北兩個村,在南的名前鮑莊,在北的名後鮑莊。
戶村 曾名楊月集,歷史上村民多姓尹。相傳,尹氏中有80條好漢參加了鍾大王的義軍。義軍失敗後,尹氏被剿,村民重新登記戶口,改名戶村。1941年分為前後兩村,在前的名前戶村;前戶村北頭一個街,原名後張拐的,改名為後戶村。
郭蔣 該村原名太平裡。相傳,明初向此地遷民時,有郭、蔣二姓在此定居,改村名為郭蔣。後逐漸形成三個村,位西的名西郭蔣,居中的名中郭蔣,位東的名東郭蔣。
楊村 相傳,楊姓遷此定居最早,村名楊村,後發展為南北兩個村,位北的名後楊村,位南的名前楊村。
韓莊 相傳很早以前,村民韓姓較多,名韓楊現。又因周圍有好幾個楊現,為示區別,改名韓莊。
「
綜合整理與網絡,信息或有不全或有瑕疵,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