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隨筆:讀朱榮先生比特幣微博有感
2025-05-03 00:24:26
今天中午看到這樣一條微博:
不禁思考了很久。
信仰究竟是高大上還是不堪,以至於說到信仰就會變味,信仰真的會讓人瘋狂嗎?到底什麼是信仰?什麼程度的認可算是信仰?信仰有什麼作用?我們該不該有信仰?我們什麼時候應該有信仰?
一、什麼是信仰?
百度百科上面說:「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不是宗教,或政黨的產物.宗教,或政黨只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學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摘自百度百科
從哲學角度得到的解釋是:「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與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綜上所述,什麼是信仰?信仰是一種個人意識,是人類的最基本的情緒,所以信仰不一定高大上,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不可能都是高大上的。信仰是是思想價值的體現,也是人們靈魂的標註。
二、信仰有什麼作用?
道德生活是伴隨人類發展始終的社會現象,而信仰是支撐道德生活的基石。信仰是一種意識,情緒,思想,這些東西左右著人的行為,是人類生存須臾不可分離的基本生存條件,所以信仰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道德實踐的範圍、層次和方式。
1、信仰不但賦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義,而且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選擇的坐標。
2、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們的道德人格。
3、信仰不但是道德行為的動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燈」。
三、信仰有哪些類型?
渾渾噩噩也好,千古流芳也罷,人的生命都是短短數十載。大多數人的意識都是經歷了出生時的條件反射為主導、孩提時的情緒需求為主導、成年後的理性思維為主導、遲暮時的經驗哲學為主導。說到底信仰是思想價值的體現,所以期間身份地位學識思想都會經歷巨大變化,一個人的信仰未必始終如一。其實按道理來說,從生到死,一個人的信仰應該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所以說未必始終如一,是因為有種例外,而且這種例外幾乎成了社會信仰的主流。
那就是外來輸入的信仰。思想是人類思考的結晶,宗教則是一群人信仰的結晶。信仰宗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從接受洗禮開始就能全然明白宗教的真理,它只是一種別人信仰的植入。所以在一個人今後的很長時間甚至所有時間內,這種信仰都會不斷被發掘和理解,成為長期的信仰。
所以,信仰應該有獨立思考的信仰和外來植入的信仰之分。所謂獨立思考的信仰,其實也是一個人接受外來思想後綜合分析出來的自己的判斷思維,而外來植入思想則是一群人思想的結晶。前者的人群並不固定,範圍模糊抽象,後者的人群往往形成實際的團體,明確具體。
四、我們該不該有信仰?
這個問題是我看到朱榮微博後最初想到的問題,而前面三個問題可以說都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思考的問題。信仰既然是思想價值的體現,那不管你承認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不過有些人的比較明確具體,有些人的比較模糊抽象。信仰明確具體的人做事基本行為也會受到信仰的較大約束,而信仰模糊抽象的人隨機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說信仰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燈」,信仰明確具體與否影響人們行為誤差,而信仰的「正確合理」與否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向。
人這一輩子走的路不可能是一條直線。既然這條路是蜿蜒曲折的,那指向燈也不應該只有一盞。不管我們承認與否,信仰其實就在那裡,就算是不承認自己有信仰的人,在他的潛意識深處依然有著支配行為的基本法則。對於獨立思考的無信仰人群來說,不同時期我們應該有不同的信仰,信仰的正確性應該隨著思想的境界去不斷修正,我們不可能最初就得到最正確的信仰,不應該得不到所謂的正確就放棄應有的重要。
我們關注信仰的態度應該是勇於正視而不是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