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憶機器人:從人氣到收益的距離有多遠
2025-04-18 11:47:24
年初春晚機器人亮相,讓機器人一下走入了普通人的視野中,然而大多數人對機器人的認識還是來源於文學和影視作品。其實機器人早就對我們的衣食住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製造業中,機器人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只是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很難見到這些工業級機器人。
中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指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用於非工業製造並服務於人類的機器人,則統稱特種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
如果按照市場進行分級,又可分為面向企業和機構的工業級機器人和面向消費者市場的消費級機器人。
法國市場調研公司Yole預測了機器人細分行業未來的市場規模,到2021年總體市場規模將會達到460億美元,其中佔比位列前三的分別為工業機器人、國防機器人,以及消費級機器人。據行業諮詢機構統計,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014年,軟銀CEO孫正義向全球介紹了情感機器人Pepper,他說,這場發布會將會被寫入歷史當中。此後,Pepper頻繁亮相各種科技類展會,它的一舉一動也備受關注。
中國製造業升級帶來巨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蛋糕,而傳統家電的疲軟和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則為消費機器人市場開闢了一條陽光大道。2015年開始,大量消費級機器人頻頻現身國內電商網站和各大媒體頭條,消費者也開始認識並接受各種奇形怪狀的家用機器人。
今年6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整個機器人產業吹起了東風。如果說2016年最熱的科技熱詞是VR,那麼緊隨其後的無疑就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了。
5年前,如果你在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人,問他什麼是智慧型手機,他肯定不知道;2年前,你再去問同樣的問題,路人可能還是沒辦法給你一個答案,但他會直接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瞧,我這個就是智慧型手機」。雖然人工智慧的概念已經老得不行,但說到「智能」這兩個字真正被消費者所理解的時間,還得推到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是的,消費者用腳投票,他們不會聽你解釋任何概念,只有當你把產品放到他面前,他才會挑一挑眉毛,若有所思地來一句:「誒?這玩意好像不錯,叫啥來著?多少錢?」
目前國內的消費機器人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起初,市場上流行的產品以平板型機器人為主,即「平板電腦+輪子」的形態。近兩年平板行業略顯頹勢,創業者以很低的價格就能從供應鏈上拿到各種零件,加上掃地機的輪子,最後裝進外殼裡,就成了所謂的「陪伴機器人」。雖然這些低級產品的價格很有吸引力,但無論是外形還是實用性和交互體驗,它們都遠無法做到能滿足消費者的程度,甚至會對方興未艾的陪伴機器人市場造成巨大的傷害。
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面臨的問題還有:產品曝光度和口碑都不錯,但成交量卻寥寥無幾。今年8月,一份針對線上主流電商平臺和部分線下渠道的調查顯示,國內品牌消費機器人的年銷量數據基本均在10萬臺以下,主要渠道仍以國內市場為主,且其中主力為1500-2000元價位的產品,2000元以上的產品通常年銷量基本不會超過3萬臺。
結合以上情況,不難看出,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產品價格貴以及使用體驗差,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任何企業都要以盈利為目的,所以在面對價格戰的時候,一般都會有兩個選擇,一是降價惡性競爭,二是繼續潛心做好產品,通過技術和產品體驗來提高附加值,而深圳市金剛蟻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的小憶機器人顯然是後者。
因為產品唯一的交互方式就是語音交互,所以金剛蟻公司在語音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小憶機器人已經實現了全雙工語音交互,也就是說機器人的聽和說是同時進行的。得益於人臉識別技術,用戶和小憶之間可以完成多模態交互,主要是指與機器人的交互方式不再是單純的語音,在信息輸入和輸出時,融合了動作和表情等其他模態。例如在心情不好時對小憶說「你好」,小憶可能就會回答:「我很好,可你怎麼看起來不太好呢?」同時在屏幕上會顯示出疑問的表情。讓機器人「活起來」的背後,則是融入了表情識別、情感模型、融合算法、仿生動作模型等高端技術。
這樣做的效果有目共睹,除了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拿到360的融資之外,小憶的陪伴功能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今年三月,小憶機器人上線京東眾籌,僅28小時就順利完成了100萬的眾籌任務,一位參與眾籌的用戶表示,陪伴確實是最吸引他的一點。在不久前的雙十一和雙十二,小憶又一次掀起了搶購熱潮。
按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在未來,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供應鏈的規模化效應形成,平板機器人失去唯一的價格優勢,必然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價格合理,外形設計用心,交互體驗不同於手機和平板的全新物種。
小憶機器人站在機器人行業的風口上,抓住機遇,腳踏實地做好產品,將關注量和人氣轉化成收益,這是一種健康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以孩童為契機,幫助父母解決孩子的陪伴問題,縮短了機器人產品和消費者的距離,誇張點說,這是創造了一個將機器人真正推向家庭的時代。
註: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