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效果也有限 帶你了解車內PM2.5
2025-05-09 02:09:28
上周北京地區發布霧霾紅色預警期間,小編的一次外出活動測試並普及了不同交通工具以及辦公和居家環境的霧霾汙染問題,文章中測試的不同地區大致可以覆蓋我們日常80-90%的活動範圍,當然,肯定也有缺漏,為此,我們繼續並完善這個話題,聊一聊車內霧霾的話題,畢竟有車一族每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或許比公共運輸更為漫長,而開車期間的呼吸問題同樣需要被各位關注。
有關車內PM2.5濃度的測試,其實網上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結論,但保不齊各位沒看過類似文章,所以小編再來簡單磨叨一遍。
我想要搞清楚的問題有如下幾個:靜置關閉車門車窗時,車內PM2.5與外部環境有多大差別?開啟外循環後車內PM2.5能降多少?開啟內循環後車內又是怎麼一種狀態?以及內循環或者空氣淨化器能否將車內空氣淨化到健康狀態(後者是下次要測試解答的問題)。下面我們一個個解答。
其實關閉門窗就能阻擋部分PM2.5
測試前車外PM2.5濃度達687
進入車內測試值為229ug/m3
首先是車內外PM2.5濃度差,測試時車外PM2.5實測濃度為687ug/m3,各位對這樣的數字應該都有認識,超過500的濃度即便在京津冀也並不多見,所以測試當天北京市啟動了汙染紅色預警。至於車內,靜置了一兩周的車廂內PM2.5濃度為229ug/m3。我不想用「懸殊」來形容車內外的數字差距,畢竟229ug/m3也是達到了重度汙染的濃度,距離250ug/m3的嚴重汙染也並不算遠。
PM2.5濃度250以上為嚴重汙染,即便687也只是嚴重汙染的「標準」
說實話,687和229的差距還是很讓我意外的,我以為濃度差距不會超過一半,看來測試車的密封性還不錯(標緻307)。
出於好奇,我測試了開窗通風時窗口區域的PM2.5濃度,388ug/m3距離車外濃度也有很大的差距,但也確實比關窗時車內PM2.5濃度高,開窗8分鐘就增加了159ug/m3,開窗後增加的量都快要達到車廂密閉時的濃度了。
外循環:空調出風口的PM2.5濃度就不低
外循環10分鐘後車內PM2.5濃度有明顯下降,但下降後的空氣品質依舊嚴峻
外循環時車內出風口PM2.5濃度108
封閉車窗,著火開啟外循環運行了10分鐘,之後測試儀顯示車內空氣中PM2.5濃度是91ug/m3,相比關窗靜置時再次下降50%以上。可能有人會說,小編,你才測試了這麼短時間,多開半小時會不會下降?帶著這個疑問,外循環期間我還測試了空調出風口的PM2.5濃度,108ug/m3,長期在這樣高汙染條件下換氣,你認為車內PM2.5還有下降空間嗎?
內循環:效果顯著,但並不絕對健康,過濾PM2.5依舊有局限
內循環5分鐘後車內PM2.5濃度
內循環15分鐘後車內PM2.5濃度
內循環時車內空調出風口PM2.5濃度56
接下來是我個人最好奇的內循環模式,5分鐘內循環過後,43ug/m3相比外循環又擁有了50%以上的降幅,同樣過濾優勢明顯。但是並不樂觀是的空調出風口數據依舊高於車內,56ug/m3,這也是為什麼運行內循環5分鐘後的43ug/m3與運行15分鐘後的48並沒有多大差別,再長的時間也無法從根源上阻止PM2.5進入車內,所以也就無從談及深度淨化了,事實證明單純依靠內循環也很難完美解決問題。
中美PM2.5濃度與空氣品質標準差異
以這個環節測試來看,僅僅幾分鐘的內循環後車內PM2.5濃度便下降了百位數字,但它的劣勢在於無法將車內空氣淨化到完全健康的環境。其實43ug/m3並不是什麼健康的數值,按照我國空氣品質標準,35-75ug/m3之間對應空氣品質為良,也就是僅次於優的狀態。然而在其它空氣品質長期為綠色狀態的國家,75ug/m3以內卻跨越了足足四個空氣品質狀態。其中,55-150ug/m3為不健康評級(中國標準中輕度汙染全部落在此區間),不健康與輕度汙染的語言情感差異各位應該能夠讀懂吧?
至於55ug以下,35-55ug/m3之間為「對敏感人群不健康」,這其中或許包含了老幼孕群體、呼吸到疾病群體、抵抗力較弱的人,內循環48ug/m3的數值對上述人群並非無害狀態。在國外標準中,只有PM2.5濃度低於12ug/m3才可以被稱作是好空氣,這樣的數據北京全年裡也見不到多少次吧?
冬季,內循環真的不能一直開
而且,對於內循環而言,它在北方的冬季並不能被完全依賴。根據經常開車的同事科普,如果冬季長期開啟內循環會因車廂內封閉造成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嚴重者還會感到呼吸沉悶甚至昏迷,這是因為內循環基本上關閉了車內與外界的氣流交換通道,而車內乘客的呼吸需要不斷消耗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長期悶在這樣的環境裡便有可能造成缺氧。
此外,車內空間封閉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呼吸中的水汽讓車內環境更為溼潤,結合內外溫差會為車窗附著霧氣阻礙司機查看反光鏡,此時需要開啟空調除霧模式或開窗交換空氣平衡車內外溫度,但除霧這幾分鐘的過程可並不舒服,因此冬季不能時刻依賴內循環模式降低PM2.5。
如果濾網被堵塞成這個樣子,濾網對於過濾PM2.5將無法發揮任何作用(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對汽車毫無研究的關係,我就不給大家分析具體哪裡是進氣吸霾的元兇了,對於我們普通網友而言,只需要知道車內內循環淨化能力最高、但仍然無法將空氣淨化到健康標準就好了,此外內循環在霧霾爆發的冬季還有一些安全問題需要規避。
當然,針對這個測試,我想補充不同空調濾芯或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我測試車內馬勒牌非PM2.5空調濾網僅僅更換3-4個月而已,這期間汽車的行駛裡程大致就1000公裡,空調的開啟時間更短,所以說空調濾芯還處於效率很高的階段。如果你的汽車許久未更換濾網或者根本就沒有配置空調濾網,那麼依靠內循環來淨化車內空氣的工作則只是徒勞。
12月以來北京14天的PM2.5濃度數據
其實本次車內PM2.5的小測試只想告訴大家兩個結論,第一,一定要重視車內PM2.5汙染,如果沒有淨化措施,坐在車內與出門不戴口罩的傷害差不了多少,要知道冬天裡高濃度PM2.5狀態可是非常常見的。另外一點想說的是如果您在意PM2.5對人體的傷害,請在開車時或多或少開啟一段時間的內循環,而後要定時交換車內與外界的空氣,這樣可以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前提下將PM2.5濃度控制。最後打個廣告,如果你好奇車載空氣淨化器對於PM2.5濃度的影響,請關注我們帶來的後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