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ASA發現第二地球!距地球1400光年
2025-05-09 07:50:25
據美國宇航局網站(NASA)消息,北京時間7月24日凌晨,天文學家確認發現首顆位於「宜居帶」上體積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號為「克卜勒-452b」),這是人類在尋找另一顆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裡程碑。「克卜勒-452b」的發現使已確認系外行星的數量增加到1030顆。
「開普-452b」藝術想像圖
「宜居帶」(habitable zone)是指行星距離恆星遠近合適的區域,在這一區域內,恆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既不會太熱也不太冷,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
克卜勒-452恆星系統、克卜勒-186恆星系統與太陽系的大小比較。行星克卜勒-452b的軌道半徑為1.05個天文單位,幾乎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一樣,公轉周期為385個地球日。
「克卜勒-452b」位於地球1400光年的「天鵝座」方向,體積只比地球大60%。公轉周期為385個地球日,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多出5%。其所圍繞的中央恆星無論大小、亮度都與我們太陽非常相似,年齡大約在60億歲,比太陽大15億歲。
目前,「開普-452b」的質量和組成還不清楚,根據之前的研究推測,像這樣體積的行星是巖石行星的可能性較大,還可能擁有厚厚的大氣層和大量的水,還很可能至今仍然有活躍的火山活動。
「克卜勒」望遠鏡採用什麼方法發現系外行星?
當系外行星經過中央恆星前面的時候,會短暫遮擋一些光線,導致星光看起來變暗,「克卜勒」望遠鏡基於這點來判斷出行星的體積
「克卜勒」望遠鏡採用「凌星」的方法對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凌星」是指在觀測者看來,行星從中央恆星前面經過的現象(類似於地球上的金星凌日和水星凌日)。當系外行星經過中央恆星前面的時候,會短暫遮擋一些光線,導致星光看起來變暗,「克卜勒」望遠鏡基於這點來判斷出行星的體積。
「克卜勒」望遠鏡觀測的目標區域位於銀河系中的天鵝座和天琴座一帶,因為這個方向上的觀測較少受太陽等天體影響,有利於持續觀測。此外,這一區域內也存在較多的恆星及附屬行星。
「克卜勒」望遠鏡觀測的目標區域位於銀河系中的天鵝座和天琴座一帶,因為這個方向上的觀測較少受太陽等天體影響,有利於持續觀測。
「克卜勒」望遠鏡概況
2009年3月「克卜勒」望遠鏡發射升空,這是美國宇航局首個尋找系外行星的太空項目。該望遠鏡不是圍繞地球運行,而是運行在尾隨地球的繞日軌道上,所以不會被地球遮蔽而能持續進行觀測。
2013年5月,「克卜勒」望遠鏡由於反作用輪(Reaction wheel)故障,無法精確設定望遠鏡的觀測方向,因此被迫停止搜尋系外行星的任務。
2013年8月,美國宇航局表示放棄修復「克卜勒」望遠鏡的工作,意味著該望遠鏡的主要使命已經結束。
在四年多的觀測期間,「克卜勒」望遠鏡產生了海量的觀測數據,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候選者。時至今日,科學家還沒有完成全部的數據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