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空氣淨化器劍指行業「三宗罪」
2025-03-13 19:08:24
泡泡網資訊頻道12月11日 導語:12月9日,小米發布旗下最新空氣淨化器產品。小米的入場,就像這個極速膨脹行業被扔進一劑烈性催化劑,一下炸得不可開交。一直以來,針對空氣淨化器行業,國家和行業都缺乏標準的規範,公眾對此大為詬病。小米發布會幾個核心關鍵詞更是劍指行業「3宗罪」。
第一宗罪:原理簡單、濾網+風扇就能搞定
雷軍在發布會時說 ,他的同事用家裡的電風扇掛三層過濾網即DIY成一個空氣淨化器,可見原理及其簡單。並且因為風機的抽風和送風性能很差,出風口和進風口很近,「形成很小的循環,根本做不到室內空氣的大環境」。因此,市場上的淨化器大多數沒有用,「淨化效果特別差」。
小米對策:雙風機+四風道
既然「市面上的空氣淨化器」的原理這麼簡單,風機淨化效果又不好。於是小米開始創新:他們使用了兩個電機:底部負責抽風,頂部負責送風。還有雙層風扇。「普通的空氣動力淨化器下面是濾網,上面是風循環,我們把風直接打到天花板上,順著天花板繞一圈,360的進風,最最核心的設計是整個室內空氣的大循環,就像屋裡有風一樣,能夠帶動整個室內空氣的大循環。」
科普時間:
「整個室內空氣的大循環」,聽著高端,實則是純粹營銷噱頭。CADR指的就是1小時內能將室內空氣循環過濾5遍的潔淨空氣量,跟大循環小循環沒有任何關係。試圖混淆新風系統和空氣淨化器的功能,蒙蔽消費者實在不可取。
業內人士指出,室內新風系統對技術、質量、設計的要求非常高,通常是根據不同的房屋來提供定製的新風方案,這需要廠家有過硬的研發能力做保障。僅僅靠一臺裝有兩個電機的空氣淨化器,就實現整個室內空氣的大循環,實在是門外漢的論調。其背後的實質無非就是:瞄準時機,快速進場,大玩營銷,借勢生財。
第二宗罪:定價虛高,廠商暴利
發布會現場雷軍對幾千塊的空氣淨化器可謂「恨鐵不成鋼」,毫不客氣地說「個人的價值,對社會的幫助都沒那麼大」的大本雄在巴慕達做那麼高檔的淨化器,賣那麼貴,一年也就賣二三十萬臺。賣4000-6000的飛利浦、夏普等品牌的淨化器,也紛紛躺槍,被「披露」其實際淨化能力並不比小米有優勢。另外,有業內人士這些產品的定價把研發、工業設計、產品推廣全都算進成本裡,其實際成本跟小米的售價無差。那麼按照雷軍的推論,,市場上超過2000的空氣淨化器全部是暴利。
小米對策:像素級cosplay巴慕達,省去研發費用,降低材料品質
對於406超大的CADR值,小米給出了899的抄底價格著實讓人「喜出望外」。按照雷軍的話說,這個定價就是根據直接成本來計算的,也就是材料費和模具費,其他的前端費用都由小米自行消化,可謂是貼本賺吆喝。
不過,隨著小米的發布,日本品牌巴慕達一款產品進入了大眾的視線。不難看出,無論是產品外觀、動力原理、內部設計、零部件、甚至是營銷術語,小米都與其如出一轍。小米的第一個空淨作品可謂是像素級拷貝。
科普時間:
BULMUDE是日本一個小眾的設計家電品牌,以完美的工業設計見長,其售價也比較昂貴。接觸過消費電子產品的人都知道,一個好的工業設計需耗費上百萬元甚至更多。例如,前不久獲得紅星設計獎的貝昂JY300即是如此。除了設計費用,研發費用更是成倍增加,仍以貝昂為例,其核心的TPA雙極獵塵技術是研發團隊十餘年開發的結果,其價值難以用金錢衡量。
小米仰仗自己的拿來主義,瞬間省掉了大把的研發和設計費用。同時一些細節上的「微創新」,也不免讓人感覺其意在通過拉低材料品質來降本。
在此我們不探討抄襲借鑑的道德界定,也無需上升到國民性的高度去評判其對創新風氣的遏制,大家更關心的是:只賣「直接成本」的小米淨化器的使用體驗是否像它宣稱的那樣呢?
第三宗罪:淨化能力不夠,CADR低
發布會上,雷軍羅列了幾大著名的外資品牌,表示他們的CADR基本都在小米之下。
小米對策:不服出來跑個分,管你有多大噪音
雷軍認為,性價比不僅僅是價格要低,CADR是代表淨化能力的唯一指標。實驗室跑分數據說明了一切,406m3/h的驕人成績哪怕是在5000元檔位的產品中都是佼佼者。
科普時間:
大CADR很容易實現,濾網加厚、風機加大,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噪音。小米的這款淨化器在達到最大CADR時所帶來的噪音實測有75分貝!全中國商場裡能買到質量最差的洗衣機,甩幹時的噪音也不會超過72分貝。75分貝是全球所有空氣淨化器廠家在這之前想也不敢想的一個高度。而國家標準對這個級別的淨化器要求是不能超過66分貝。優秀的淨化器會做到接近健康線55分貝,還有更牛的可以做到零噪音。
總結:
設計製造一臺空氣淨化產品看似簡單,濾網加風機再配置個漂亮的外殼就成。要把CADR值做到400也不難,只要濾網加厚、風機加大就好。但是,高品質的空氣淨化器,並非只要做到外觀漂亮和風量大就可以,需要全面考慮噪音控制、功耗、操作界面等各方面綜合因素。而這些指標往往還存在著非此即彼的衝突關係,如何平衡取捨,需要不斷的技術積累和改進。
抱著「行業破冰」的態度為消費者帶來價廉物美的產品是全行業的共同追求,產品第一才是企業乃至產業的生存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