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與人情作文800字
2025-02-21 00:32:25
為了競爭,人間失去了真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競爭與人情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競爭與人情
有人說競爭就像魔鬼,他給人們裹上冰冷的鐵甲,互相隔離開,他又將每人手裡塞上一柄刺刀,對人們說:只有刺倒別人,自己才能生存,從此人們受到了魔鬼的詛咒,將一切視為仇敵,用猜忌對待世界,以自我為中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人與人之間充斥著寒冷徹骨的冰雪,美好的靈魂和道德被扼殺,人間變成了黑漫漫的地獄,魔鬼眼中透出惡毒的冷笑。
而人情則是暖流。它流過每個人的心田,將那裡的冰雪融化,將人們的心靈拉近,它是愛神維那斯的化身,時刻教導著人們怎樣用真心去對待,去愛別人。「春天在別人心裡播下愛的種子,秋天就會在自己心裡收穫愛的果實。」友情、親情、愛情是維繫人類社會的紐帶,是美好人生旅程的導向標,盧梭說:「我將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對真愛的追求。」
忽然又有人駁斥說競爭不僅不是魔鬼,反而是上帝,有了競爭,才有了如此高的社會生產力,有了競爭才有了當今現代化的生活。優勝劣汰,自然之理,沒有競爭,人類就會像失去天敵的鹿群一會兒漸漸衰退,沒有競爭,就會使世界失去活力,連暴風雨中的霹靂都不會轟鳴,人間將像死一般沉寂,人們都安守於現狀,滿足於平庸的生活,世界將再無雄奇可言,也再也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那才是魔鬼真正的詛咒,那才是世界末日的到來。
而人情卻是絞殺人類鬥志的繩索,是屠戮進步社會的劊子手,它使人有所顧及而不敢放手去幹,使人為了人情而拋棄原則,人情使你我之間變得模糊,使頭腦變得遲鈍,磨銷了頭頂堅韌的鋼盔,變鈍了手中銳利的寶劍。
其實,競爭和人情是同胞兄弟,不能用極端的視角將它們割裂。競爭使人生激烈,生機勃勃,人情使人生恬靜,暖意融融。只有競爭沒有人情,或只知人情,不敢競爭的人生都是殘缺不全的,就讓競爭和人情化作一道彩虹,載著你通向無悔的人生彼岸。
第二篇:競爭與人情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
為了競爭,人間失去了真情?從自古至盡的角度看,也許吧!
為了競爭,鬥得你死我活、算盡心機、爾虞我詐。但也有一些競爭是與上面的相反的,有些人通過競爭加強了與他人的感情。
西漢時期的呂太后為她的地位和權勢,不斷的陷害,甚至殺害劉氏家族成員,劉氏家族也奮起反抗,以牙還牙。他們為了競爭,鬥了個你死我活。
清朝的大貪官和|為了更多的土地、財產,不停地挖空心思地想法子使土地擁有者一個一個地離開土地,將他們的土地佔為己有,以掠奪財富,爭取獲得「大清朝第一有錢人」的名號。和|為了競爭,算盡了心思。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制度遭到踐踏。一些人趁機向上攀,趁機奪取別人的傳家寶,趁機……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你騙我,我騙你。這正應了一句話「老鄉見老鄉,背後一桿槍」。他們為了競爭,爾虞我詐。
這樣的競爭,是我們想要的嗎?不!我們不想要。我們不要鬥得你死我活的競爭;我們不要算盡了心思的競爭。
我們要的是真誠面對真誠,人情面對人情的良好的競爭。
愛因斯坦和玻爾兩人在激烈的學術競爭中坦誠地交流著,他們不曾因為激烈的爭論而鬥個你死我活、算盡心思、爾虞我詐,失去彼此間的友誼,在競爭中他們依然保留著情感,他們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所有的競爭者。於是,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兩座偉大的豐碑。競爭應是真誠面對真誠,人情面對人情的良好的競爭。
今天,在商業的競爭中,海爾許下了「真誠到永遠」的鏗鏘諾言。這個諾言曾使他在企業林中脫穎而出,現在這個諾言讓他在商業的激烈競爭中屹立不倒。海爾正因為「真誠到永遠」,所以各企業與他結為「好友」,良性競爭。
為了競爭,人間並沒有完全失去人情。
為了競爭,我們不應該鬥得你死我活、算盡心機、爾虞我詐,我們應該真誠面對真誠,人情面對人情,營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
第三篇:競爭與人情
一個跨國公司登陸中國市場,急需一名營銷業務員,由於待遇十分優厚,應聘者蜂擁而至。
招聘題目更出的(得)刁鑽古怪,請你想辦法把木梳賣(給)和尚,光腦袋的和尚要木梳幹什麼?許多應聘者知難而退,剩下的四個應聘者抱著試一試的僥倖心理拿木梳而去,為期十天。
10日過後,只有三人仍舊來應徵(聘),第一個說他賣出把木梳。他報告說,自己好不容易碰到一個腦袋癢的小和尚,他便推銷說,木梳抓癢比手抓更方便舒服,小和尚便買了一把。
第二位高興地說他賣出十把木梳,他去了一個有名的香山古寺,見進香者的頭髮被山風吹亂,就對寺院的主持說,「蓬頭垢面是對佛祖的不敬,應在寺院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頭髮,主持便買了十把。」
第三位信心十足,他賣出一千把木梳,他來到一個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剎,對主持說「凡是進香的朝拜者,都有一顆虔誠的心(,)寶剎應有所贈,以做紀念。我有一批木梳,您只要請師傅在上面刻上『積善梳』幾個字,不但成了贈品,而且可以加價出售,從中大發橫財。」主持大喜,立即籤了一千把木梳的定單。
第三位應聘者被選已成定局,但遺憾的是正在招聘人員準備收攤子時,第四位應聘者滿頭大汗的(地)趕到,他推銷掉一萬把木梳,原來,他並未像前三位應聘者吃苦受累,踏破鐵鞋磨破嘴皮求人,而是給市裡宗教事務辦公室的親戚打了個電話,請他想辦法幫忙,並保證事成之後兩個五五分成,他的親戚便讓秘書起草了一份文件,要求全市範圍內的所有寺廟必須認購多少木梳,否則停發工資,降低主持及寺廟的行政級別……各寺廟接到紅頭文件不敢怠慢,紛紛認購。並將定單送到應聘者手中。老外聽完,又喜又憂:這也叫推銷嗎?」第四位應聘者說:「這你們老外不懂了——在中國,要想打開市場得先打通官聲,抓住後門才是關鍵。」老外通過電話(問老總),老總當即表態:「打開中國的銷售市場,需要的就是這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