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反思的考場實用素材
2025-03-10 20:55:24
1.巴金解剖自己反思文革
在十年文革結束後,很多人開始回憶自己受的冤屈,揭露別人的罪行,但巴金卻在說真話的大書《隨想錄》裡有著驚人的表現。他沒有醉心於苦難中的甜蜜,也沒有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和譴責者,而是把自己連同歷史一起押上審判臺,他「把筆當作手術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他解剖著自己,同時解剖著歷史,他要找出附於文化與心靈上的毒瘡與膿血,為一個民族清算歷史,找出通向未來的道路,他要建立「文革博物館」。他寫這部散文集已不存在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他在五個集子的合訂本的序言中所說:「講出了真話,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離開人世了。」無所求也無所懼,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在壓抑太久之後終於爆發了。在種種的壓制、報復與恐嚇中,他還是以驚人的意志記下了他人生最後的懺悔。
2.德國歷史課本列出法國說法
龍應臺在德國訪問曾寫下這樣的調查結果:
德國的教育權是下放到各州自治的,因此不同的州會有些差異。但是在七嘴八舌的爭相發言裡,我發現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教科書並不重要,二是開放式。如果這一課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那麼老師會在上課前要求學生讀很多第一手資料,譬如俾斯麥首相的演講原文,要學生從演講稿中探討當時普魯士的外交策略,從而分析普法戰爭的真正原因。除了了解德國觀點,學生必須知道法國觀點,老師可能用電腦放映圖片,反映當時法文報紙上的時事諷刺漫畫、評論或者畫家筆下的巴黎街頭。
也就是說,在整個講課的過程裡,教科書非但不是唯一的教材,而且不是核心的教材,甚至可能根本沒用到。第二個特徵是開放式的教學。教學的主軸不是讓學生去背誦任何已經寫進某本書裡的敘述或評價,而是要學生儘量從第一手資料裡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這一堂課的主題是納粹,學生可能必須去讀當時的報紙、希特勒的演講、工會的會議記錄、專欄作家的評論、紀錄片等等,然後在課堂裡辯論——納粹的興起,究竟是日耳曼的民族性所致,還是《凡爾賽合約》結下的惡果?至於結論,學生要通過資料的分析和課堂的論辯自己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