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關於魯迅的作文
2025-02-20 11:26:25
魯迅的一生,是絕不妥協的一生。小編收集高考關於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魯迅
他,1881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去世於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於沒落的封建家庭裡。
他,成年到南京求學,四年後東度日本留學。
他,出學醫學,後又棄醫從文。
大家一定猜出他是誰了吧!
他,就是——魯迅。
說起魯迅,我們大家一定都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吧!
魯迅,是他的筆名,他的原名叫周樹人,字豫才。
他從小因為父親體弱多病,所以,他長大想學醫,為的就是救助像他父親一樣的人。長大後,他實現了這一願望,赴日本留學,但他時刻不忘祖國。他發現,即使能讓他們強健起來,但他們的思想還是腐朽的,還是冷若冰霜的,所以,魯迅要用他的「筆」,來喚醒他們。
這也是我敬佩魯迅之一,他還能時刻不忘祖國,而放棄了從小就立下的理想。
不知同學們聽過魯迅的這個事情沒有。
一天晚上,魯迅遇見了一位黃包車夫,已是深秋,黃包車夫只穿了一件單薄的衣服,而且還沒有穿鞋。
魯迅看見黃包車夫坐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便跑上去關切地問,原來,因為沒鞋穿,一不小心玻璃片扎到了腳,鮮血直流。
魯迅見狀,忙回家去提了藥箱過來,給黃包車夫夾出玻璃片,給傷口上好藥,纏上繃帶,還給了黃包車夫一些錢,讓他買些衣服和鞋,黃包車夫感激不盡。
這,也是我所敬佩魯迅之二,他可以關心與他毫無關係的人,還親自給黃包車夫感激不盡,給黃包車夫錢。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魯迅,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二篇:魯迅
在當下,中學生有三怕,怕奧數、怕英文、怕魯迅。對於前兩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對於後者,我不僅不怕,反而喜歡。
當今中國的中學生,目光盯著升學,壓力山大。奧數、英文是兩種特別的東西,它能幫助中學生走上升學的捷徑,中學生總是怕學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語文學科無論怎麼考,分數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這是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識」),且語文課程中的「魯迅」更是難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學都「仰天脅息坐長嘆」。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澀難懂,確實並不淺顯。但這能成為我們怕的理由嗎?縱觀先秦諸子散文、唐宋詩詞、明清小說,又有哪一個是既淺顯的?對於精華,唯有一字一句仔細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當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字字珠璣,意味深長,發人深省,難道都讓紅塵掩蓋了它們?
世事滄海桑田,思想卻亙古不變。
「魯迅」這個名詞就其本質,已經不再是周樹人的筆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稱,而是正義力量的象徵。試看當今社會,孔乙己化身為教授,不是「竊書」,而是「抄書」;阿Q復活了,在網絡炫富炫闊;祥林嫂復活了,在底層呻吟;乏走狗復活了,披著專家學者的鍍金外衣,依然向著窮人狂吠;閏土復活了,失學打工,沒有了美麗的家園……誰怕魯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魯四老爺之流。
中學生不應怕魯迅,應當正視社會現實,不能只沉迷於書本。脫離社會的書本知識斷然不能有助於中國的進步!
如果中學生只被奧數、英文統治頭腦,只為分數而學,到頭來,思想必定是一片廢墟。急功近利的學習只能損毀我們的未來,未來中國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學者。怕魯迅,就必定不能「樹人」。「人」樹不起來,地平線上就不會升起復興崛起的希望晨曦!
第三篇:魯迅
暑假即將過去,為方便2013年高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高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歷年中考滿分作文以供參考:
在我的印象之中,魯迅的頭髮、鬍鬚十分粗硬,一根根地張著,仿佛將全身的硬刺都張開的刺蝟一樣,向這個社會表示著他的絕不妥協。
對於魯迅,我從未把他當成文人的魯迅,儘管魯迅先生在小說、散文、雜文的創作上,在中國小說史的研究上,在許許多多的方面,都有當下文人都難以企及的造詣和成績,但我更願意把魯迅當成一個戰鬥的魯迅,一個鬥士的魯迅。
魯迅的一生,是絕不妥協的一生。
魯迅,與當局絕不妥協。無論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眼裡容不得沙子的魯迅,往往義憤填膺,奮筆疾書,表達自己的激憤,表達自己的不平。
與當局絕不妥協的魯迅,不得已離開北京,赴青島、廈門,南下廣州,最後棲身於上海的外國租界,但無論如何,絕不妥協的性格絲毫沒有改變。從《且介界亭雜文》、從《準風月談》等等,即可見出魯迅的文風、魯迅的性格。
魯迅,與文人絕不妥協。梁實秋,林語堂,陳西瀅,胡適,蘇雪林等等,包括左翼聯盟的文學家,甚至文學青年徐懋庸,魯迅與他們都有過交手,有過論爭,而且激烈之程度,出乎我輩的意料。魯迅與無恥的文人,與吮血賣友的叛徒等等,展開了激烈的論戰,一個都不放過,一個都不寬恕。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直罵得染實秋鳴金收兵,高舉免戰牌,永不言再戰。正因如此,有人說,魯迅氣量大小,是睚眥必報,錙銖必較。而我以為魯迅是絕不妥協,絕不寬恕,一個認真、堅定的鬥士。
魯迅,與自己的兄弟一樣的不妥協。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本與魯迅關係非常親密,兄弟手足一同留學日本,回國後又一同住在北京八道灣的一座四合院內。但是周作人受日本內人的挑唆,兄弟交惡,最後直到絕交。魯迅與周作人,也許是矛盾真的無法調和,無法承受其辱,但是,魯迅的絕不妥協,絕不寬恕,我想一定是一原因。
與周作人斷絕關係,魯迅自己與家人搬出了八道灣自己購置的房產,另闢居所,到了也未再與周作人聯繫。倒是魯迅仙逝,周作人淪為漢奸,後從南京老虎橋監獄出來之後,以寫魯迅的舊事及分析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為業,悽惶度日。
正因魯迅是一個絕不妥協,絕不寬恕的鬥士,所以他對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途還是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真切的。所以,處在上海白色恐怖中的魯迅,與延安的毛澤東、周恩來保持著聯繫,聽過陳賡將軍紅軍長徵的敘述,他甚至還計劃要寫一部反映紅軍長徵的小說,可惜魯迅沒有來得及完成便仙逝了。
多年以後,大約是文化大革命甚或更早一些的反右派鬥爭時,有人問毛澤東,如果魯迅在世,會怎樣。
毛澤東答:要麼緘口,要麼在監獄呆著。
所以,魯迅早年仙逝,之於他個人,福邪,禍邪,誰也難說清楚。
而中國沒有了魯迅,又不知是民族的喜邪,悲邪。
不過一點,我是認定的,魯迅,是絕不妥協的魯迅,絕不寬恕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