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公祭日的作文
2025-03-03 19:54:24
關於國家公祭日的作文:「國家公祭日」,開給中國人的一劑精神小偏方
我們曾經生活在一個簡單明快、一目了然的世界,是非善惡美醜真假,每一個人都清清楚楚。
後來被要求「多元化」,越來越多元了。這個轉變很猛烈,很痛苦,如今的「三觀盡毀」的慘烈是合乎邏輯的結果。終於看清楚,那個所謂的多元化,其實是一個陷阱,一個被賣了還幫著數錢的超級圈套。
痛苦,茫然好多年……
我們曾經只好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溫柔。結果呢,我們把自己搞糊塗了。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個世界看個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姐姐,帶我回家吧。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失去了仇恨的同時,我們發現愛也成了稀有物品。
20xx年12月13日,在77年前日本侵略者屠殺30萬中國人的南京,第一個國家公祭日活動舉行。國家最高領導將會參加活動,並發表講話。
全球矚目。
說實在的,這個日子來得有點遲。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麼龐大的經濟體量,竟然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沒有一個對全體國民起到「警醒」作用的日子。
沒有「警醒」的靈魂,不經常擦拭的靈魂,很容易生病,也容易被別人買走。
大家懶洋洋的走過每一個日子,忽略了內心深處對於愛和恨的渴望。大家稀裡糊塗的走來,慢慢的竟然不只到神聖在哪裡,底線是什麼,歸宿在何方?
看看東邊那個曾經屠殺我30萬同胞的國家,到處有祠堂,遍地是神社。他們喜歡崇拜自己的祖宗,哪怕曾經禍國殃民的祖宗,也一樣成為他們的精神偶像。因為他們需要凝聚力,需要民族精神,需要萬眾一心同仇敵愾,需要不擇手段贏得國家競爭的優勝位置。
話說回來,這個日子來得正是時候。
祭奠被日本人屠殺了的30萬同胞,這是要喚醒仇恨嗎?這是要撕裂瘡疤嗎?不。
記住日本人的暴行,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記住屈辱;
記住屈辱不是為了暗自飲泣,矯情自慰,而是為了奮發有為;
奮發有為不是為了復仇,而是想讓全人類擁有更加持久的和平,讓更多人能夠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尊貴。
在我們的中國夢裡,除了要做富強文明有擔當的大國,還要為全人類的文明進程,注入自己的智慧。
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
21世紀看東方,看中國。
關於國家公祭日的作文:遲到的「公祭日」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77年前,這裡曾發生了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我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這是中華民族永遠抹不去的傷痛,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烈的悲劇之一。
77年來,我們曾以無數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殺的死難同胞,以無數方式探討這場屠殺帶來的思考: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和平的共識、戰爭的倫理、人性的自覺與人道的尊嚴。現在,我們終於設立和迎接來了國家公祭日,以肅穆的儀式來悼念歷史,讓澎湃的感情集中表達,必將促使民族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促使一個民族汲取歷史力量、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未來。
公祭日,展示了我們的人文精神與民族性格。歷史構成了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歷史鍛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浸透熱血的土地是每個民族的朝聖之地。當波蘭人為奧斯維辛紀念館獻上鮮花,當德國人在大屠殺紀念碑林中默哀,也讓我們重回77年前那座血與火的城市,閱讀寫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種緊緊挽結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深情與民族精神。
公祭日,讓我們學會以寬闊的歷史視野正視、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已過去77年,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近70年,我們用肅穆的國家公祭儀式提醒著自己,保持歷史的痛感,但不煽動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視歷史、反思戰爭、檢省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餘孽,但不將民族感情矮化為街頭洩憤。經歷過深重苦難的民族,更應懷著寬闊的歷史眼光,更應懂得珍惜和捍衛人類的核心價值。
公祭日,也讓每個普通中國人找到帶著歷史感的活法。它讓史書上的文字變得意象豐沛,讓每個人的生活獲得了歷史的重量,也讓一個民族的幾代人之間,有了心傳和默契。正是在這個低頭默哀的瞬間裡,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社會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異,僅僅成為十三億中國人中的一個。
有象徵意義的是,半年以來,中國領導人幾乎參加了每一次抗戰紀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周年紀念日,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紀念日」,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均參加了紀念活動。此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儀式。領導人參與國家公祭,是國際慣例,也是規格和意義的象徵,更與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情感互相呼應,表達了整個社會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頻共振。
12月13日,為同胞默哀,為中華祈福,在災難的創傷中培育人道態度與和平精神,在屈辱的歷史中學會自立自強。今天,我們這樣緬懷歷史,正是要歷練出迎接美好未來的氣度與力量。
關於國家公祭日的作文:公祭日警示:別在靈魂上生病
今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德國演講時引用了一句名言:「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而在靈魂上生病的人,幾乎無藥可救,只有死路一條。《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疾在骨髓就如同靈魂上生病。中國設立國家公祭日就是要警示世人:千萬別在靈魂上生病!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全世界人民也不會忘記,法西斯暴行早已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
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
關於國家公祭日的資料
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作文三篇
第一個國家公祭日作文
國家公祭日的感受作文
南京大屠殺中的慘絕人寰,愛好和平的人們記憶猶新、永生難忘。歷史記載: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殘忍地進行殺人比賽——兩人從無錫的橫林鎮,殺到常州的火車站、鎮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個殺了106人,另一個殺了105人;由於分不清誰先殺到100人,於是兩人以殺150人為新的比賽目標……聽到這樣的故事,回憶慘痛的歷史,每個人都會強烈譴責侵略者對人權野蠻的踐踏。
國家檔案局公布的最新資料片《南京大屠殺檔案選萃》中,有幾位普通人面對大屠殺的表現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南京一家照相館的小學徒羅瑾,冒著生命危險,拷貝日軍軍官送來衝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廟當中,輾轉同學吳旋之手,終於保存到抗戰勝利,成為南京軍事法庭審判的一號證據;金陵女大收容所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為難民撐起千瘡百孔的「保護傘」,晚上就著昏暗的燈光,含淚記錄侵略者暴行,掙扎寫下心路歷程,成為中國版「安妮日記」……這些珍貴資料片,記錄了中華民族心靈上永遠的創傷,更讓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無可辯駁。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就會在靈魂上生病。然而,確有人得了健忘症,確有人的靈魂已經生病:比如,日本右翼分子始終在遇難者「30萬」這一數字上大做文章,以此為突破口否認南京大屠殺;又如,日本篡改教科書,聲稱「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最大謊言」……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絕不容許否認歷史和任意篡改!
《人民日報》今天(12月12日)刊發的《重溫歷史記憶,不忘砥礪前行》一文指出:國家公祭,意味著公祭活動將從個體記憶、家庭記憶、城市記憶,上升到國家記憶、民族記憶、世界記憶。把家殤、城殤變為國殤,就是為了表明中國人民牢記侵略戰爭曾經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忘卻苦難的歷史,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確實如此,國家公祭日警示世人別在靈魂上生病,已經生病的必須趕緊治療,切莫諱疾忌醫,一條黑路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