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行頭橋摸石獅風俗 炮龍節大放鞭炮
2025-07-19 16:58:10
在日常生活當中存在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每一個傳統節日到來之時都會有許多特色的傳統風俗存在,正月十一我國有行頭橋摸石獅的風俗,在這一天民間各地都十分的熱鬧,但同時也有許多的講究與注意事項值得了解。
正月十一行頭橋摸石獅
行彩橋、摸石獅是揭陽民眾慶元宵活動中的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廣州日報揭陽訊 「行彩橋」是廣東揭陽鬧元宵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昨天是農曆正月十一,是當地民眾「行頭橋」的日子,當晚夜色初降,約十萬當地市民走向榕城區的石獅橋,「行彩橋、摸石獅」,寄予諸多美好的新春祝願。 「行彩橋」這一習俗主要分三個步驟來進行:正月十一這天稱為「行頭橋」;元宵夜為正日,稱「行二橋」,為配合元宵節。
擺放獅子的寓意
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榮、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徵地位、尊嚴、平安。獅子雖不是中國的土特產,但中國卻有獨特的獅文化,每逢佳節,全國各地都有舞獅活動。人們套上五彩繽紛的獅子外套,模仿獅子行走坐臥、俯仰跳躍。其中「雙獅戲繡球」的舞蹈,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會繁榮,在吉祥圖案中的獅子滾繡球圖,也具有同樣的寓意。
年十一的說法
正月十一是炮龍節與請紫姑日。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裡,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另外廣西賓陽縣舉辦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炮龍節"。"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大,身長約40米,短的有7節,長的有11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