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由來故事 節日風俗由祭祀開始
2025-07-08 08:45:10
一年當中存在有許多的節日與節氣,每一個節日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也就意味著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定的由來故事。臘八節是中國十分盛行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也有許多的風俗活動需要去進行,而只有深刻了解臘八節的由來故事,才能使得節日氛圍更加濃厚。
臘八節的由來故事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們通常會在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以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吉祥。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所以很多寺廟也會在臘八節前後為老百姓派發臘八粥,祝福大家福報滿滿,過一個快樂新年。臘八節是我國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節日的風俗
【祭祀】臘月本就源於祭祀,精神供佛,祈求和慶祝豐收,主旋律自然不會變。
【吃冰】臘八的前一天人們會提前用容器裝滿水,做成冰塊。相傳臘八那天吃冰,一年都不會肚子疼。
【吃臘八面】很多人都聽說臘八粥,在不太常吃米飯的地方,都是用臘八面代替臘八粥的。
【品臘八豆腐】這是源於安徽的民間特產。在當地,每家每戶都會在臘八前後曬豆腐。
臘八節的寓意
相傳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