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祭祖來歷和意義 除夕吃長年菜克長壽
2025-07-07 08:22:10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當中,春節是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也是大團圓的時刻,所以在春節的前一天除夕夜,人們就都會回到家中為春節做準備了。在除夕當天我們還需依據傳統做好祭祀祖先的獲得,那麼除夕祭祀祖先有什麼來歷和意義呢?
除夕祭祖來歷和意義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關於除夕的說法
除夕是舊終,是日終、月終、年終;春節新始,是日始、月始、年始。人都重始終更求善始善終。特重視時間年的始終,所以特重視除夕春節的過法,形成了傳統的大節日,形成了風俗,有許多宜忌。除夕前要打掃,去舊布新,要守歲,要以好面貌接迎新年。除有掃除,革除、去掉之意,即在一年最後之亱前,要好好打掃檢點一次,除舊布新,以最好面貌迎接新年。
除夕有什麼風俗
除夕吃長年菜:長壽。我國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裡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在除夕當天,人們切菜時,將蔬菜切得比平時長,因而得名,寓意長長久久,來年收益更多。而在除夕夜吃長年菜表示有剩餘留到第二年,代表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新年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