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有哪些,詳情介紹
2025-06-19 21:56:10
清明節是人們紀念先輩的節日,還有利於維護家庭和諧穩定,實現社會穩定,這正是從孝道的角度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通過過清明節,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生活的娛樂,注重出遊,而放風箏的規模和形式也比較豐富,一起來看看清明節的習俗吧。
融合寒食節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寒食節是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融合上巳節習俗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
郊外遊春、春浴
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古代,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節逐漸銷聲匿跡,不見於文獻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