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麼,立冬有哪些風俗
2025-07-20 04:26:10
每件事情都有它發生存在的意義,就像是每個節日都會有著其特殊的意義或者代表著的意思,二十四個節氣也算是二十四個小節日,每個節日都代表著不同的天氣,那麼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呢,在立冬的這一天有著哪些風俗習慣,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立冬的含義。
立冬節氣的含義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範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立冬有哪些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皇帝有出郊迎冬的儀式,並賜群臣冬衣,撫恤孤寡。立冬前三日,掌管曆法祭拜的官員會告訴皇帝立冬日期,皇帝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當天,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還要大加賞賜,以安社稷。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節氣會吃什麼
地區不同,所吃的傳統食物也不同。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南京人就開始吃生蔥,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在京津地區,人們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有的還講究吃「倭瓜」餡的餃子。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在福建、潮汕,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僅可以保護牙齒,還能起到滋補的功效。
在山東滕州地區,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禦寒效果極佳。
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