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壓歲錢的來歷
2025-02-06 06:34:09
關於壓歲錢,有一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專害小孩兒。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了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崇果然來嚇唬孩子,卻不小心碰到了紅紙包,紙包竟發出一道亮光,嚇得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了「壓歲錢」。
然而傳說終究是傳說,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實則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壓歲錢」的原型在漢代被稱作「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錢幣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
時至唐代,立春之日皇帝會給內宮的嬪妃們發一些小錢供她們遊戲、賭錢。王建的《宮詞》一詩便言:「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可見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而民間並無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還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這一風俗逐漸影響到民間,至宋代「洗兒錢」蔚然成風,但並無類似今日的給「壓歲錢」的風俗。
直到明代,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才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清人所作竹枝詞中留下不少關於壓歲錢的詩作,現在讀來亦十分有趣。映雪老人《除夕竹枝詞》言:「孩子相爭壓歲錢,紅頭繩結掛胸前。囑他莫作頑皮事,明年須知大一年。」
可見,無論在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演變中,壓歲錢一類的事物始終是用來闢邪、祈祥的,重點不在於錢數的多少,而是其在特殊時刻的象徵寓意。如今,早已悄悄變味的壓歲錢絕不該進一步成為家庭的負擔、攀比的工具,而應單純的保持為長輩對孩子最真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