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不生氣」的信仰
2025-01-22 01:37:09 2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將對當代社會人如羔羊軟弱的一腔憤恨盡收於文中。誠然,面對黑暗與不公,國人當有挺身而出抨擊時弊之精神。但我以為,與其以「生氣」這般激進的方式表達自我,不如以「不氣」來彰顯精神,「不氣」也是一種堅守,一種寬容,是一種對現實無聲而有力的反抗。
在急功近利的物質世界裡,「人善被人欺」似乎已是至理名言。而又恰恰只有「人善」足以改變「欺人」之狀。周國平在《信仰之光》中曾經記敘一次乘遊輪觀海,由於天氣乾熱,遊客紛紛前往洗手間取水,而其中一名身穿布衣的僧人,面對不時插隊在自己前方的遊人,並不生氣,只是退到一邊面帶微笑,不時說著:「您先請。」而或許是心有愧疚,原本水龍頭前雜亂的人群似乎在他的「不氣」中安靜了不少。「慈悲為懷」縱是出家人的信仰,布衣和尚亦在無聲之中以身作則,委婉批評了互相爭搶的群眾。倘若此時的他是生氣的,憤怒的,那接下來引發的,是否會是一場唇槍舌戰?「不氣」是溫和有力的反抗,是信仰的堅守,和尚在不經意中,已然教化了一片心靈。
近幾年來惹人注目的北大「不安分」校長周其鳳也不失為「不氣」的典範。在鎂光燈前為母親下跪祝壽、在與港大前校長交流時贈送自己親筆為母親而寫的《媽媽的油茶果》光碟等行為被多方輿論評定為「作秀」「虛偽」,而對此,周也僅僅表示這完全出自於他本人對母親的依戀與愛,並未有生氣之態。作為北大校長,他若起而「生氣」,必有振聾發聵的效果,而周不曾。周校長的「不氣」不僅僅是個人良好品德修養之展現,更包容著他對母親無悔質樸的情感,與當代刻意追求所謂低調簡單之風展開了無形之戰。
反眼看世界,又有多少人在「生氣」的推動下走向一個令人心痛的結局?農民工為討工資爬上海珠大橋示威,跌下大橋摔成重傷;郭德綱不滿記者追隨而出手傷人,一時間成眾矢之的……太多太多,數不勝數,倘若他們換一種方式,以「不氣」面對現實,用更為溫和的行為自我保衛,人生將有另外一角晴空。
信仰之光,心之所向,「不氣」之利,布於四方。以「不氣」來擁抱天下,善總有衝破黑暗地平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