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情的優秀作文
2025-01-21 01:23:08
夜已深,我的思鄉情更深。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思鄉情的優秀作文,歡迎閱讀。
思鄉情的優秀作文:我的「思鄉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的一棵樹、一條溪、一叢花……是否讓你念念不忘。老家的那條清澈見底、夏冷冬暖的小溪讓我念念不忘。每次過年我都會去哪,重溫很小時,在那看小魚,走搭石,故意把身上弄溼的事。
我的故鄉,在四川宜賓,我住過的那個村子十分美麗,到處都是綠色,河水清澈,沒有人亂扔垃圾,沒有霧霾,更不會有空氣汙染之說。哪裡的人樸實、善良,都是「熱心腸」。大家住的房子沒有很漂亮,但卻充滿了溫馨和愛。偶爾會有些時分有錢的人。建了一棟大別墅,大家都去觀看,那些人也不介意,不知是住慣了矮小的房子,還是別墅太冷清。別墅旁邊總會有一些矮小的房子。
很小的時候,我喜歡跟爺爺去菜地裡,拿著小鏟子,像爺爺拿著鋤頭那樣翻土。有時還會在走田坎時摔在田裡,全身都是泥。爺爺總是對我說:「小花貓,回家找奶奶去。」我總是拉著一張臉走回去,路上遇到和爺爺一起幹活的人總會笑起來說:「小花貓,怎麼又到田裡洗澡去了?」我總是回到家,對奶奶訴說。奶奶總會開導我。告訴我他們是開玩笑的。「小花貓」是說你十分可愛,聽了這些我才高高興興地去玩。把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
我也經常和姐姐一起到小溪去玩,看小魚活蹦亂跳,看姐姐找螃蟹,在搭石上踩來踩去,故意澆水到姐姐身上,姐姐也來弄我,結果,兩敗俱傷,我們的衣服都溼了,還好那是夏天。這條小溪清澈見底,從來都沒幹涸過,夏天涼爽,冬天溫暖。
我想念家鄉的那條河,想念那些矮小的房子,想念家鄉那些樸實、善良的人們。我愛我的家鄉,雖然我現在,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裡,但我永遠也會記住你——故鄉。
思鄉情的優秀作文:我的思鄉情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句陶淵明的《歸園故居》讓我腦海裡浮現出了故鄉的一幕幕情景。
在我五六歲的這個季節跟爺爺在田野裡挖花生時,總會看見一株株奇特的植株,高高的立在土地上面,植株上掛著一顆顆的小燈籠,那是果實,它的外面總是包著一層黃黃的、薄薄的皮,剝開果皮裡面就是跟小黃番茄差不多的果實,咬一口滿嘴都是甜甜的味道,那是故鄉的的味道。
煙囪裡的炊煙,隨風飄揚,奶奶做的可口飯菜,馬上就可以上桌了,嘎嘎叫的鴨子在招呼朋友一起回他們的家,新生的小羊羔還在媽媽身邊一蹦一跳的喝羊奶呢!奶奶的飯菜也是無比的美味。吃飯時小檸檬在我身邊一蹦一跳的,有時還在我身上一蹭一蹭的,好玩極了。
當冬天如期而至地走來,大雪紛紛,哈氣成霜,把我們這安詳的家鄉打扮得銀裝素裹,白茫茫的一片。房頂上、大樹上和田野裡堆滿了積雪。當北風呼嘯時,裸露的皮膚如刀絞,使人生痛。風停後,我和幾個小夥伴會在雪地裡翻跟頭、堆雪人、滾雪球,分為兩派打雪仗,留下了歡快的笑聲。
大自然賜予給我們的一切,就像爺爺的手給我非常幸福的感覺,又覺秋意來襲,讓我又想起了家鄉。故鄉,你好嗎?爺爺奶奶你們好嗎?……
思鄉情的優秀作文:悠悠不盡思鄉情
長安街上,一派蕭條,敗落的景象,老百姓都怨聲載道。
這一切的一切,都與當今的聖上有關,他整日飲酒作樂,貪戀美色,毫無心思理會朝政。我本著勸諫聖上,效命於朝廷的想法被召入宮。但這個昏君卻讓我挖空心思去寫詩博得妃
子的歡心。我李白一世清白,怎會以這樣的方式去報效朝廷?
最終,我大聲吟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便長袖一甩,帶著滿腔的憤怒離開了皇宮。
如今,在這街上漫無目的的站著,忽然聞見了一種久違的香味,原來是盼望已久的酒香啊!我興奮的走了進去,當我喝的跌跌撞撞的回到茅屋時,已經到了夜晚。
我倚在床上,看著那月牙兒照進來的光亮。哦,那是月牙兒施捨給我的,但它為什麼不多給一些呢?但即使是那一丁點兒,我依然覺得無比溫暖。
輕輕推開窗,看到了窗外一地的霜。難道真的是霜嗎?我使勁揉了揉眼睛,才發現那是一片溫和的月光,均勻、明亮。
從窗外探出頭來,晶晶凝視著遙不可及的月亮,它美麗、它漂亮。它有一顆純真的心,曾有多少人把它輕輕的讚嘆,它依然不驕傲,不自滿,始終堅守自己的職責,它知道這是一種神聖的使命。
不知不覺中,脖子已經僵直了。慢慢低下頭來,腦子裡忽然映出了已經白髮蒼蒼而曾經辛辛苦苦拉扯我長大的老母,以及家鄉的各位父老。頓時,心中陣陣酸楚,而視線也漸漸地模糊,伸手一抹,原來是淚水啊!於是我咬破手指在桌上奮力寫下了: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思鄉情的優秀作文:採訪途中的思鄉情結
車輪飛,窗外的景物飛快地向後掠去。即使如此,也難以撫慰我那顆急切的心。兩年前,由於拆遷,我家搬到了鎮上,離開了那個可愛的小村莊。今天,我將以《紹興晚報》小記者的身份,再次回到她的懷抱,怎能不滿懷激動?
過去的她留給了我太多太多的回憶。那裡的一切都透射出水的靈性,水的柔情,連那條原本粗獷、冰冷的湖中石路,因為幾百年來長期與水作伴,也多了幾分溫情。
說是路,也可稱之為堤,而家鄉的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避塘」。你瞧,因為水的緣故,這路的名字也變得別具一格了。而我,更喜歡稱它為「塘路」。
塘路全長1.5公裡,塘基以條石壘疊,塘上鋪砌長約2米的青石板。它猶如一條項鍊,橫貫於碧水漣漪的鏡湖之上,並有天濟、普濟、德濟、平濟、中濟五座石橋和一座座石廊路亭散落其間,恰似這項鍊上的粒粒珍珠。
塘路始建於明代,乃當時漁民為躲避風浪而建,經清代幾次修繕,至今猶存,系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明代《嘉慶山陰縣誌》記載,當時的鏡湖周圍四十裡,有村落二十餘座,村民外出,常駕舟穿梭於湖上。天啟年間,有一位石匠泛舟湖上,忽遭風浪,覆舟而落於湖中,幸得村民相救,才倖免遇難。於是,他決心修築一條避塘於湖上,將鏡湖分為內外兩湖,既方便村民外出行走,又可供船隻躲避風浪。由於鏡湖水深浪高,歷經十餘年,沒有築成,石匠抑鬱而死。會稽張賢臣被這種精神深深打動,終於在崇禎十五年建塘六裡,完成了這項造福於民的工程。
歲月流逝,如今,故鄉的人們對塘路的過去已不甚了解。只有塘路上那斑駁的青苔還在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它的過去。人們已記不清,有多少個風疾浪高的日子,那一葉葉在浪尖上顛簸的漁舟,依著塘路那敦實的肩膀,得以平安返航;記不清有多少返鄉的遊子,踏著多少次在異鄉魂牽夢縈的石板路,欣然回家團聚。然而,在風雨裡,在濤聲中,她依舊默默地,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深愛著故鄉的人們。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多少個思鄉之夜,我多麼希望能像詩仙李白那樣在夢中飛回她的身旁,像以前那樣,光著腳在塘路的青石板上狂奔,歡笑;讓那多情的浪花濺溼我的衣衫;讓那潤溼的空氣親吻我的臉頰。車輪呀,請得再快些吧!
啊,故鄉的塘路,你聽到我心靈深處的呼喚了嗎?在淚眼朦朧間,我仿佛又見到了你。暮色蒼茫,漁歌悠揚,夕陽下,你依舊美麗如初,溫柔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