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作文600字
2025-02-16 18:17:25
每天讀一點書,每天增加一點知識,每天推開一點成功之門,總有一天那扇門會為你而敞開,小編收集了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理論上講,0-6歲是兒童的良好習慣(包括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黃金期,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的發展,這種看似複雜的學習能力,卻可以用一種能力的發展培養出90%以上:即「閱讀能力」。
但是閱讀能力,需要兩種條件才能發展起來:第一是持續性和連貫性,即閱讀習慣的培養:要每天固定有閱讀時間,而不可以喜歡就讀讀,不喜歡就不讀了,這樣不會有好習慣的養成;第二是閱讀量的累計,一般幼兒一年的閱讀量要達到50-100萬字才可以使這種能力萌芽!
6-12歲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是因為小學課本的單一性和膚淺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的需求。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如天文、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哲學、藝術等等百科知識),才可以讓孩子的智慧不斷成長,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
之所以說,小學階段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是因為孩子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去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而這如同丟了西瓜撿芝麻。這樣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滿分,對孩子的未來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這種損失到了初中就開始顯現出來,很多中學老師都知道一種奇怪現象:那些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奪來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後成績下降神速,這些孩子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會學了;恰恰是那些小學階段成績平平、但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們成績上升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
高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進入社會後,當需要工作能力而並非成績單來評定一個人的發展時,這種分化就更是到了不可同日而語的程度了。
小學階段一定要讓孩子從容一些,不要追求分數的高低,要更看重為孩子後面的成長做好充足的準備。如同花朵,小學階段是植株成長剛打花苞(打基礎)、初中是含苞待放(努力發展)、高中才是怒放的階段(衝刺高考)、大學卻是新的更高一輪迴的成長過程。
閱讀重要,好書同樣重要。
第二篇: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想來是現在孩子們共同的心聲.現在許多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認為現在學習任務那麼重哪有時間去讀課外書呢.其實不然,當你悠閒的看電視時,當你沉迷於網路遊戲
時間在悄悄溜走,而你重未察覺.這也是導致你書架落滿灰塵的原因之一吧,其實當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你從未真正了解.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書籍可以帶你領略古今中外的歷史風雲,可以帶你遨遊於世界各個角落感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風土民情,也可以帶領你去看那浩瀚無邊的宇宙跟著科學家的思維去探索宇宙的奧妙.我們要把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在課外書上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吸收並利用,從而使他們真正的變為我們自己的知識.「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讀書改變命運.1809年2月12日,一個男孩出生在美國的一個窮苦農民的家裡.因為家裡窮,他沒有機會上學.他一生中進學校上學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年.可是,他卻被書籍強烈地吸引著.這種引力一直引導他走向總統之位,他就是美國總統林肯.讀書不是萬能的,但不讀書是萬萬不能的.
讀書增加涵養.在當今社會沒有德才就意味著被淘汰,想要在這個資訊時代生存,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才華,現在有才華的人太多太多了,如何在這麼多人之中脫穎而出呢,那就要看你的德行了.德行也就是涵養,一個人內在的修養,是反映一個人,一個人最好的依據,有德無才不行,有才無德就更不行了.而讀書既可以增加涵養又可以增長才幹,百益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每天花30分鐘來讀書,那一個月就有900分鐘在讀書,那一年就是10950分鐘也就是182.5小時在讀書.那將會得到多少知識啊!
每天讀一點書,每天增加一點知識,每天推開一點成功之門,總有一天那扇門會為你而敞開……
第三篇: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一本繪本,就是一抹童真的色彩,繪出孩童的世界;一本散文,就是一片花海,每一朵「鮮花」都給你帶來別樣的芬香;一本好書,就是我們最忠誠的伴侶,最優秀的老師,註定會陪伴我們成長……
——題記
吾愛書,書是我的精神食糧,當然,在現在它更是變成了我精神的一部分,每當我沉迷於書中的世界時,我總能從書中一次次的汲取不同的知識與財富,每一本書都是精彩無比的,我總不會厭倦它的內容,而是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思想。可在這一個科技發展迅速的21世紀,書的重要程度卻漸漸的站不住腳了,它的地位在一點點的下降:
那是一個燦爛的下午,我去買書,公交車上,許多年輕人手拿手機,耳朵裡塞著耳機,盯著手機裡的微信、QQ還有韓美劇,,「滴滴」的提示音迴蕩在車廂。我很厭倦這種不絕於耳的聲音,但礙於別人的年齡比我大,我無法組止,只能用手堵住耳朵,好不容易到了書店,我急急的衝下車,這才感到舒服些。但書店裡的情景卻讓我吃驚:天哪,為什麼那些人手裡的書變成了手機?」只見那些個年輕人和幾個中年男子正手持手機,有著木頭清香的書籍換為屏幕上的淘寶,還有微信、小說、QQ。書精彩的內容變成手機裡卿卿我我的QQ聊天,還有哭哭啼啼的感情泡沫劇!我簡直無法忍受這樣的讀書氛圍,匆匆的買了幾本書,便匆匆回家了。
回到家,我不禁思考起來:「那些人手裡拿的QQ、微信,真的有那麼好嗎,他們真的能讓人獲得知識與精神的財富嗎?毫無疑問,那是不可能的。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潮流有趣,卻不知道,他們在無形中,卻讓大家遺忘了一點,那就是生活中那種靜靜的享受書的精彩,享受閱讀的樂趣,那些良好的讀書習慣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價值啊!但生活中還是有許多的人能靜下心來去閱讀,去暢遊書的世界,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學習目標!」
是啊,讀書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來吧,朋友們,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手機與面前的電視,拿起一本好書,不管它是什麼書嗎,只要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給我們帶來知識,那麼,它就是我們的伴侶、老師。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
第四篇: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2008年4月19日,一個普通的日子,因有幸親自聆聽王林老師的閱讀講座而讓我記憶猶新!早上,一連下了整夜的細雨沒有絲毫要停的意思,溫度一下子降了好多。來到我們學校報告廳,講座還沒有開始,但人群已開始沸騰:有家長、有老師、有學生!定睛看了看,來聽課的家長裡還有幾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他們有的全程錄像、有的戴著老花鏡認真記錄、有的目不轉睛的盯著王林老師……態度是那麼的虔誠!我和他們一樣,第一次慕名聽王老師的閱讀講座,心情是何其的激動?今天的講座王林老師以「為什麼閱讀?讀什麼?如何讀?」三個話題為線,以一個個圖文並茂的繪本故事為引展開,用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例子告訴家長老師們一個道理: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我們做大人的要首先告訴自己:「我是閱讀人!」,然後也告訴自己的孩子:「你也是一個閱讀人!」
什麼是閱讀人?一個熱愛閱讀、且能夠長期堅持閱讀的人;一個把閱讀當成一種追求的人;一個把閱讀養成習慣的人!今天的講座,不僅更加堅定了我為孩子大聲朗讀的信念,而且為我的親子閱讀指明了方向,也把我從一些「誤區」中引出。講座後有幸與王鋼老師的交流,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閱讀、對孩子的那份熱情、執著。這是一個有深度、有思想、有才學的「全才」老師!這讓我想起了朋友常說的一句話:「與大師對話,能讓你豁然開朗、激情飛揚!」是呀,聽一次講座,就有一次的收穫;進行一次交流,思想就能前進一步。閱讀公益講座結束了,但,我們的閱讀沒有結束!真的希望自己,還有眾多的老師、家長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從今天開始愛上閱讀!讓我們的閱讀能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