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鄉的習俗作文700字
2025-02-10 19:15:09
我的家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那就是「菩薩過生日」,十分隆重。小編收集了家鄉的習俗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家鄉的習俗
我的家鄉在重慶,我家鄉的節日風俗和其它地區大致一樣,我十分熱愛這片土地呢。
我們那裡過年稱之為趕年,「趕年」這一名稱還是從我們那兩個少數民族流傳而來的。這兩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土家族和苗族,他們以熱情好客、心靈手巧而著稱。
除夕之夜是在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在午夜十二點時要放鞭炮,老人家稱之為出「天星」;晚上有星星月亮代表著第二天是個豔陽天,同時也昭示著來年會更加幸福美滿。在這一天,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除此之外,一大家人要圍著地爐烤火,嗑著瓜子,看著電視上演的春節晚會,聊著家常。婦女們負責把火越燒越旺,意味著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吉祥如意;孩子們只需在這一天高高興興的玩耍,希望來年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不僅如此,在除夕這天還要吃團年飯,不過這吃飯也是大有講究的。首先必須做到的是:要在正午太陽當頭時開飯,這菜色也是按著規矩來。要有一個火鍋和一個乾鍋,火鍋和乾鍋以辛辣為主。火鍋以粉絲、白菜、蘿蔔、豆腐和豬血等為下湯的菜,以熬豬蹄、豬排骨、羊肉、牛肉、魚肉一類的葷腥菜色為主菜。乾鍋則以雞鴨為主菜,拌著土豆乾煸。上菜先上涼菜,再上乾鍋,再上火鍋,之後是炒菜。
正月初一不出門,一大家子人在堂屋裡談笑風生;而且不準把灰塵掃在屋外,把水潑在門外,因為傳說財神爺、灶王爺等其他神仙會齊聚一堂為百姓祈福,祝福揮灑在每一個角落,如果把東西往外扔,就等於扔掉祝福。初二拜家庭,就是晚輩孝順長輩,為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三、初四拜丈人,女兒和女婿一起去拜訪丈人、丈母娘以示孝心,教育後人百善孝為先。
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也就是元宵節,這一天是小孩子們的天地。吃湯圓、甜酒、做花燈、玩花燈、觀花燈、舞龍燈、遊龍等;吃喝玩樂是小孩子們的天性,然而這一天的娛樂活動仿佛只為玩而誕生。在這一天許多孩子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吃湯圓和甜酒,湯圓滑滑得像只泥鰍,總也夾不起來,好不容易用勺子舀起來了,它卻又像只頑皮又靈活的猴子,從勺子裡逃跑了。
我愛我的家鄉!
第二篇:家鄉的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佔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第三篇:家鄉的習俗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曆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說「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表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說「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說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麼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著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著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第四篇:家鄉的習俗
我的家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那就是「菩薩過生日」,因為八年才輪一次,所以十分隆重。
菩薩過生日的前幾天,我們家十分忙。這是因為那天我們家既要拜拜又要請客。吃的、用的都要在那幾天準備好,請客的名單也要準備好,搞得家裡的大人手忙腳亂,一刻也不停歇。
那時,全家人都有工作:大人要買食物和要用的東西;老人在大院裡殺雞、殺鴨和切菜;小孩則哪涼快哪待著。結果大人最忙,老人最累,小孩最清閒。
終於到了菩薩過生日這天,本來想著這一天很熱鬧,很好玩。誰知道啊,凌晨五點半就要起來拜拜。老人是自己起床的,大人是被手機鈴聲叫醒的,而我們小孩是被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吵醒的。緊接著,大人們把桌子擺到門口,擺上供品,擺上香開始拜拜。我們一個接著一個拜,其實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在拜什麼,只是舉著香,迷迷糊糊地跟著大人這邊拜拜,那邊拜拜。大人嘴裡在念什麼,我們哪裡會曉得呢。但是,那種虔誠和肅靜,讓我們一點都不敢胡來。好不容易拜完了,又一陣轟轟烈烈的鞭炮聲響起,一些年紀較小的孩子嚇得連忙堵起耳朵。沒過多久,大人們把供品收了起來,我們小孩卻爭先恐後地去搶能吃的東西。
到了9點多,又一個菩薩過生日的高潮來了,大人們擺好了十幾個桌子,分別擺在了大廳、大院。然後又擺上了酒、醋、番茄醬和一些開胃小菜。接著,客人們陸續到達我們家,先跟我們打招呼,然後再找個位子坐下,我們小孩子也坐了下來。我們家準備的菜都是自己做的,並沒有請廚師。一道一道的菜上桌了,我們小孩子的肚子一點一點的鼓起來。快樂的時光就這樣在美食和美酒中溜走了,客人漸漸離去。
大人們又開始忙碌,收拾桌子,老人們幫忙打掃。而我們小孩子,絲毫沒有困意,越玩越起勁。
就這樣,菩薩的生日過完了,一天也過去了。我相信菩薩一定很開心,但我也相信大人們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