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粉米教崛起 國產手機迎來新紀元
2025-02-12 10:39:08
最近,有關「虹粉」PK「米教」的相關報導此起彼伏,記者也懷著極大的興趣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相關了解。這次事件的終極根源現在已無從考證,但從事件波及範圍之廣,參與人數之多,可以對該事件的火爆程度窺見一斑。順著網絡上隨處可見的關於這次事件的相關信息,記者對事件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米粉和虹粉在微博中你來我往
此事件在多家知名論壇中掀起波瀾
可以看到,短短幾天之內,「虹粉」和「米教」的較量就已經超越雙方各自群體的範圍,愈演愈烈的升級成一場波及整個網際網路的大事件。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兩大群體之間的矛盾呢?記者帶著這樣的問題對矛盾雙方進行了相關採訪,而得出的結論也讓記者大跌眼鏡。
一位網名為「小雞吃米」的網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毫不避諱自己「米教教徒」的身份,直言「虹粉」如何「囂張」,這位網友稱:「HONPhone雖然是一部不錯的手機,這點我也承認,但是虹粉們不能妄自尊大,我們小米手機也是有著不俗表現的,況且論硬體,還是小米手機勝過一籌的,HONPhone外觀雖好,但我覺得只適合女孩子用,虹粉們不要因為長虹最近作出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乍眼一看,似乎這場「戰爭」是「虹粉」挑起來的,但當記者向「虹粉」求證時,得到的答案卻滿不是這麼回事。「其他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只是在虹粉的微群裡看到有人截圖,截圖的內容就是米粉發微薄攻擊我們虹粉,所以我們才組織回應的,我覺得米粉這麼做確實有點過分了,我們想保持克制,但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只要有人一扇風,這把火肯定是要起來的。」網友「一路向北」對記者如是說道。
雙方各執一詞,記者也莫衷一是,事情就此陷入羅生門。但當我們暫且拋開是誰先越過雷池挑起爭端,單看事件本身,記者認為,此次事件對於國產手機來講,其實是一個有利的信號。
長久以來,國產手機受困於各種「不給力」,一直遭到國人的詬病,當蘋果、三星等進口品牌在國內市場瓜分地盤之際,似乎很難有一個國產品牌能夠站出來帶頭扭轉國產手機由來已久的頹勢。這種情況不用看什麼專業機構的市場調研報告也顯而易見,而最直觀的就是觀察各個品牌的粉絲群體:
對於蘋果來說,不用記者過多贅述,大家也應該已經久仰「果粉」的大名了,不能否認,蘋果憑藉其革命性的產品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無數擁躉,這些狂熱的「果粉」儼然已經成為21世紀的「十字軍」,助力蘋果在世界各地攻城拔寨,開疆拓土。在蘋果春風得意的時候,「果粉」被蘋果視為自己的一個成就,在「蘋果」不甚如意的時候,「果粉」卻幾近成為其救命稻草。當賈伯斯逝世的新聞以及蘋果暫緩發布iphone5而是以外形和功能與iphone4所差無幾的iphone4s取而代之的時候,如果不是有世界各地忠實的「果粉」力挺蘋果,恐怕蘋果此刻已經元氣大傷。
反觀國內品牌,在「米粉」和「虹粉」誕生之前,忠實於國內手機品牌的消費者可謂屈指可數,這一方面是國外品牌的強勢所造成,但現在回頭去看,國內品牌在自主研發能力上的欠缺才是導致國產手機不給力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重新整理國產手機的發展歷史時,這樣的感覺尤為明顯:
從最初的「審批制」時代開始,國產手機廠商就暴露了缺乏創新進取精神的缺點。一些從那個時代就在通訊領域任職的人士甚至這樣形容當時的國產手機生產:「1999年代的國產手機廠不叫製造工廠,而是搬運工」。所謂「搬運工」,是指將韓國、法國等外國手機成品,直接進口,貼上自己的品牌出售。也稱「整機引進」。
直到2000年,少數國產廠商才開始引入法國WAVECOM模塊,進行簡單的組裝,但其實WAVECOM模塊已經將射頻和電流處理完了,國內廠商只需做一些簡單的外圍電路的連接。據了解,當時超過70%的國產手機廠商,均使用過WAVECOM模塊。
但在引入WAVECOM模塊卻存在兩個硬傷。其一是價格偏高,據悉,2000年一款WAVECOM晶片的售價大約要在千元以上;其二是穩定性不足。這也是導致當時國產手機普遍返修率偏高,部分品牌甚至超過30%。
直到2003年,ADI晶片在國產手機廠商的大量應用,才使得國產手機質量的穩定性有所提升。但ADI最開始不支持彩屏手機,成為其致命缺陷。因為國產手機大規模採用ADI晶片,導致在2004年的「彩屏大戰」中,國產手機落後了洋品牌半年。
直到2004年下半年,這一被動局面才開始出現轉機——來自臺灣聯發科生產的MTK手機晶片在中國大陸橫空出世。MTK手機晶片預先整合了手機軟體平臺,併集成了較多的多媒體功能和較低的價格,其剛問世,即在大陸手機廠家和手機設計公司風靡至極。MTK很好地彌補了國產手機研發能力不足的短板,同時其低廉的價格也迎合了國產廠家低成本的需求。據悉,當時一款MTK晶片的價格大約17美元左右,而直到2003年,WAVECOM的售價還在600元人民幣。但在現實的另一面,MTK的問世,讓手機製造,這個一度被認為是高端電子產品製造行業的門檻大大降低。
民間資本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朝著手機行業蜂擁而入。在當時,一個典型的通訊公司架構是:幾個國產品牌廠家出來的技術人員、其他電子行業從業者和手機經銷商湊成一家公司。而這樣的組合顯然是想通過投機的方式分一杯羹,就更不用提創新二字了。蜂擁而入的背後,一個被日後多方詬病的「山寨機」產業雛形,正在市場規律下暗暗醞釀。
此後國產手機品牌在眾多「山寨機」以及進口品牌的圍剿中幾乎失去了活力,直到小米手機和長虹HONPhone的誕生,人們才看到了國產品牌手機在創新領域的有力舉措,也讓人們對國產品牌手機的前途重新燃起了希望。
可喜的是,雖然走過一段彎路,但國產品牌手機在長虹和小米這樣的創新先鋒的引領下,已經煥發出自己的又一個春天,「虹粉」和「米教」的PK站正從側面印證了這點,從前只有蘋果這樣的洋品牌才能擁有的品牌號召力,如今國產品牌也不遑多讓。記者認為,「虹粉」和「米教」的崛起,代表了國產手機的一個新紀元,相信只要堅定不移的執行落實自主創新策略,國產手機的未來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