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同情,生命的內核
2025-01-28 23:59:08
中國人天生有一顆悲憫之心。早在佛、儒、道三家融合時,就提出了「悲憫」的概念,這固然不失為給本學派招徠追隨者的一種手段,但更是源於對生命之脆弱無助的洞察。在文明早期,醫療技術不甚發達,又加上天災人禍的頻繁發生,使得人隨時有可能經歷著身心上的苦楚,如草芥一般被拋棄在世間。其中,平民百姓已是悽慘,老弱婦孺殘窮更為不幸:老人為過於持久的生命、日益衰頹的身軀所壓追;婦孺為封建禮教、三綱五常所束縛;殘疾人為無用的肢體所奴役;窮人凍餒交加,朝不保夕。世間似乎沒有苦痛能更甚於這幾類了,因此,這些人被打上了「弱勢群體」的烙印,「享受」著人們的同情和憐憫。
追根溯源可以發現,我們如今所說的「同情」是變味的。同情,原指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的共鳴。對此,叔本華曾有過十分貼切的註解,他認為「同情心的本質是對他人的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認為人、我其實本無差異,這是一種建立在人格平等上的人道關懷,可以說是「對事不對人」的。然而,隨著思維的固化和對文化的無暇反思,我們的同情心變得狹隘了,且在其間泛濫了,由此生出一種「悲天憫人」的假象。我們「對人不對事」,認為只要是老弱婦孺殘貧,都是值得同情的,無論他們做什麼事,都是帶著悲劇色彩的。而這種扭曲的「同情」,恰是對「人生而平等」的否定,是對平等人格的蔑視,是有悖於歷史發展潮流的。
我們沒有資格將內心泛濫的同情加諸被強行框定的「弱勢人群」身上,也許我們只是在某一方面勝於他們。每個人作為獨特的個體,各有各的幸運,也各有各的不幸。生命快走到盡頭,但卻可以用這有限的時間回味一生的老人和雖有大把光陰生活卻只會忙碌、沒有方向的年輕人,誰更值得同情?生活優越,但靈魂已被打磨得麻木不仁的城裡人和經歷風霜但依舊用最樸實的心靈去感知收穫喜悅的鄉下人,誰又更值得憐憫?須知,世間得失互替,當我們強加「同情」,自私地向所謂的「弱勢群體」炫耀自己的幸福時,也正在喪失造物主賦予我們的「人生而平等」的本心。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的生命早已不似先前那般脆弱。所以,我們更要呼喚對生命平等的尊重,我們更需要源自本心的同情。道德的起源是看透人、我之間的無差異性,只有這種廣義的同情,才能成為公正、仁愛思想的建立基石。而當今,我們思想中根植的卻是狹隘的同情心,這種同情,無異於是隱形的社會等級,生生扼殺了人之為人的生命內核。因此,讓我們像富蘭克林那樣,用同情生命的方式去對待那位跌倒的女士,而不要將她視為一個天生的弱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