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與人情優秀作文
2025-02-14 23:01:26
在現代法治社會中,規則與人情常相衝突。但社會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小編收集了規則與人情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規則與人情
中國的留德大學生見德國人做事刻板,不知變通,就存心捉弄他們一番。
大學生們在相鄰的兩個電話亭上分別標上了「男」「女」的字樣,然後就躲到暗處,看「死心眼」的德國人到底會怎麼做。結果他們發現,所有到電話亭打電話的人,都像是看到了「男」「女」廁所的標誌那樣,毫無怨言地進入了自己該進的那個亭子。有一段時間,「女」亭這邊的電話閒置,「男」亭那邊寧可排隊也不往「女」亭這邊運動。我們的大學生驚訝極了,不曉得德國人何以「呆」到了這個份上!面對大學生們的疑問,德國人平靜地聳聳肩說:規則嘛,不就是讓人來遵守的嗎?
德國人給世界人民的印象一直逃不過死板、「呆」這些詞語;而中國人給世界人民的印象是什麼?處事圓滑?不守規則?素質不高?這些詞語在世界上似乎已然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中、德之間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中華禮儀之邦,又為何淪落今日呢?
我未去過德國,甚至說根本沒出過國門;但我可以想像到原因:社會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試想:如果在面對紅燈時,所有人都在等紅燈;你會好意思面對異樣的眼光、鄙視的眼神去闖紅燈嗎?反之,所有人都對紅燈視而不見,你會面對異樣的眼光、不屑的眼神,「傻子」一樣的站在那裡等紅燈嗎?
中國的法律並不是不完善,德國的法律也不是沒有漏洞,造成了中、德之間的差距的,不是法律,而是從點滴反應出的社會氛圍。「大老虎」周永康、徐才厚,身居高位仍不能抵擋糖衣炮彈,何況中底層官員,送禮、收禮、辦事的惡性循環將人們的規則觀念擠到了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人情」文化。
中國人很聰明,這是國人的一大優點,也是缺點。用於正道,可指點江山、智計百出;用於旁門左道,便會成為社會問題的「病原體」。如何將這份聰明引上正道,在於道德的教育。當道德的種子在每個國人的心中發芽長大、根深蒂固時,「人情」文化將不攻自破。
但現在的中國,「人情文化」仍是主流,以至於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句話:規矩還不是人定的?這句話也成為了許多人不守規則,仰慕「人情」文化的理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是中國人丟掉「人情」文化這巨大的包袱,便是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當一個人默默地等待著紅燈,人們可能會視而不見;當十個人等待紅燈,人們也許會礙於「面子」加入隊伍。當一百人、一千人、一萬人都開始默默等待紅燈時,中國與德國的差距又會有多大呢?社會可以改變人,人一樣可以改變社會。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約束自己,社會的變化將從量變轉化為質的變化。
死板是最聰明的變通;規則是最有分量的「人情」。
第二篇:規則與人情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現代法治社會中,規則與人情常相衝突。但社會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規則面前無人情,我們必須遵守規則。有了規則,社會才會在規範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上海一名高考學生因遲到而與高考擦肩而過,母親下跪求情卻也無補於事。對此,我們只能感到惋惜與同情。高考面向全中國這麼多的學生,必須有高考的規則來保證其公平。在規則面前,人情是不足為道的。
古往今來,成功的領導者都遵守規則,制定一系列規則管理好自己的國家,組織好自己的隊伍。韓信睡著後,一個管理衣服的手下怕他著涼生病,便為他披上袍子。韓信醒後找來此人責問,並將他殺掉。在人情方面看來,我們認為這完全是不可取的做法。但韓信認為,此人沒有遵守自己的職業規則,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到處罰。、
在規則面前,人情是冷的,但也因為遵守了規則,國家再規則的指導下才越來越繁榮。
在西方國家,布雷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腫瘤治療專家。然而因為一次錯誤的判斷,他把一個小生命錯認為是腫瘤。他承擔了責任,認識到錯誤,把嬰兒留了下來,準備接受法規的審判。在法庭上,他沒了一大半財產,甚至沒有再做醫生的資格。他的良心讓他接受法規的審判,但他沒有後悔。也許,他敢於承擔責任可以讓他的審判輕一點,我們會如此想到。但如果因此而忽視法規,將會給社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也許,有的人會心懷不軌,利用規則的漏洞作惡多端,利用人情來騙取不合法利益。所以,規則面前,只能遵守,只能惋惜,但卻不能因為人情而不去嚴格執法。
在中國的現代社會中,民主法制越來越完善,頒布了許多法律法規來約束和規範人們的行為。這對於一個建設法制社會的國家來說是必須要做的。只有建立規則,完善規則,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在規則與人情相衝突,我們或許要捨棄人情,做到大公無私,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完善好規則,減少兩者的衝突。
讓我們在規則的引導下走得更遠更好吧!
第三篇:規則與人情
當年在深圳辦落戶手續的時候,每跑一個單位便生一次氣。不是這裡不對就是那裡不對,回去重新蓋章,回去拿介紹信,出去再複印一份等等。要說辦事人員態度不好,似乎也不對,大多數還說得過去。關鍵是他們毫不通融,一臉正經的樣子讓人受不了。其實辦事前我拿到過一張明細表,也一條一條對照過,但疏漏在所難免,總有意外出現。每當這時,就不得不重頭再來。想想,我大清早坐一個小時的公交車趕來,我容易嗎我?
有人說現在深圳的官僚氣濃了,但我還是願意從正面理解這些事。深圳是個講規則的地方。移民城市,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無血緣關係,無瓜葛,無情誼,按章辦事不一定是該人多麼負責,或許只是為了避免擔責。總之講規則總比不講規則要好。
舉幾個例子。其一,我在內地時,單位大裁員。因為方式粗暴,甚至孕婦都在裁減之列,大家群情激奮,到勞動仲裁部門討說法。你猜人家怎麼回答?「這麼大的單位,我們管不了」。在彼時彼地,大家沒辦法,只能幹瞪眼,趕緊回去另找工作。如果在深圳,這話傳出來早就被人罵死了。不但仲裁部門不敢這麼說,就是用人單位也不敢輕易開除員工。大家的維權意識很強,隨時拿著各種條文來算帳。你可以不敬畏員工,但你不敢忽視規章制度,說不定某一條就能讓你損失不少真金白銀。
其二,我現在所居住的小區附近有一條很寬的馬路,路兩邊的人通行不便,有人提議修一座天橋。於是有關部門先在附近各個小區張貼文件,徵集意見。結果是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迅速興建天橋。於是有關部門又貼出三個建橋方案,進行公示,讓百姓選擇。大多數人都傾向於方案二,最後有關部門按方案一投入了建設。這件事是要說明,規則觀念深入人心,有關部門即使心中已有定見,也得走一遍形式。我很在乎這個形式,因為目前在內地還存在著普遍不在乎形式的現象。我不敢奢望一切都一步到位,但是,有了這種形式,就是制定了規則。規則在那裡,早晚用得著;沒有規則,再好的人性都不靠譜。深圳離港澳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多多少少要受點影響,長年在這裡生活的人或許感覺不到,但跟內地一比較,這差距就出來了。
其三,我去郵局取稿費時,發現他們有個奇怪的規定,即,一個員工算完總數以後,要拿給旁邊的同事重新算一下並蓋章,兩個人同時為這一單負責,其實相當於算了兩遍。看上去既有點形式主義,又浪費人力,但我相信,多一遍程序,就多一個監督和牽制。效率有時必然和規則發生衝突,但規則又是保障效率的最有效辦法。
我這可不是一篇表揚稿。規則多,按章辦事,自然是好事。但我個人的感受是,深圳的很多窗口單位還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像無所不在的計劃生育證明就很為深圳人詬病。辦理各種手續時動不動就開計生證明,也不管是否真正用得到。聽說過一個極端的案例:有位六十多歲的老人隨子女遷居深圳,辦戶口時居然還要開計生證明。我尊重規則,但我討厭拿規矩說事。總之一句話,規矩是人制定的,得符合人情世故。尤其應該讓辦事的人心裡舒服,不能總讓人感覺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