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拍出好照片你不能不知道這些鏡頭知識
2025-05-14 16:12:10
1.焦距
當鏡頭聚焦在遠處地平線(無限遠)時,光線穿過透鏡匯聚到焦點,從鏡頭中心至焦平面(膠片或影像傳感器)的距離即為該鏡頭的焦距。理論上對焦距的計算是:無限遠的景物在焦平面結成清晰影像時,透鏡或透鏡組的第二節點至焦平面的垂直距離(第二節點與鏡頭中心十分接近,通常位於鏡頭中心偏後一點)。焦距的單位是毫米( mm)。鏡頭焦距的長短與被攝對象在結像平面上的成像面積成正比。如果在同一距離上對同一被攝對象進行拍攝,鏡頭焦距越長,結像面積則越大,放大倍率就越大;反之,鏡頭焦距越短,成像面積則越小,放大倍率也越小。
2.相對孔徑和光圈
鏡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光圈機構,具有控制鏡頭進光的能力。光圈一般是由一組葉片構成,多片葉片互疊組成可變孔徑,共同形成一個可以通過光線的光孔,此光孔與鏡頭光軸垂直,光孔中心位於光軸上調節鏡頭上的光圈調節環,可以改變光圈的直徑大小。
光圈的作用就是控制攝影鏡頭的光通量大小,進而控制畫面的景深大小,改善像質。
光圈值的計算是根據這樣一個公式的: F=f/d
其中f是鏡頭的物理焦距,d是鏡頭的通光孔徑。
鏡頭的口徑,又稱為「相對孔徑」、「相對口徑」。鏡頭的通光能力與光圈開啟的大小有關。實際影響鏡頭通光能力的是鏡頭光圈直徑與鏡頭焦距的比值:比值越大,通光能力越強;比值相同,通光能力也相同。因此,人們用鏡頭光圈直徑與焦距的比值表示鏡頭的通光能力。如一隻50mm焦距的鏡頭,當它的最大進光孔徑直徑為25mm時,那麼25:50=1:2,用1:2表示該鏡頭的口徑;當最大進光口徑為35mm時,那麼35:50-1:1.4, 用1:1.4表示該鏡頭的口徑。相對孔徑(比值數)越小,孔徑越小,通光能力越弱。
相對孔徑的倒數前面加上f/或F,表示光圈大小,稱為光圈數或F數。各級光圈的標準序列數值是1、1.4、2、2.8、4、5.6、8、1 1、1 6、22、32、45、.64、90,每一檔光圈所通過的光通量,是其左鄰光圈的1/2,右鄰光圈的兩倍,即每相鄰兩檔光圈之間的光通量之差是相等的。如F8通過的光量是F5.6的一半,是F11的兩倍。因此,光圈數越小,通光能力則越強。我們必須牢記光圈的標準數值,以便接下來的學習。現代數位相機的光圈設置在典型數值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可以以1/2或1/3為步長進行調整,也就是說把標準光圈數值中的一檔光圈分成了二等份或三等份,這樣更有利於準確的曝光與細膩的影調控制。如:在F2.8與F4之間增設了F3.2和F3.5,在F5.6與F8之間增設了F6.3和F7.1,等等。
最大相對孔徑值也就是指最大光圈,表明了鏡頭通光的能力,是鏡頭的一個重要光學參數。 有助於攝影師在較暗的光線條件下手持相機進行現場光拍攝,或便於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更短的的曝光時間拍攝運動物體。
大家還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光圈值的排列很特別,相鄰的兩個數字是不按照自然數字排列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相鄰的兩個光圈值,它們的曝光量相差了一倍,我們叫做一檔。或者說,鏡頭中,通光的面積相差一倍。面積相差一倍,但是直徑相差的卻不是一倍,而是2的平方根倍,就是1.414倍。於是相鄰的數字就取接近這個倍數的乘積,例如4的後面是4×1.414=5.65,取5.6。
一般光圈數值的排列是:1、1.4、2、2.8、4、5.6、8、11、16、22、32、45、64
數位相機或者是現在的自動相機,光圈值不再標示在鏡頭上了,而是顯示在照相機的液晶屏上,同時,還顯示出兩級光圈值之間的分度值,例如9、13光圈等。
光圈的主要作用有:
(1)調節進光量。光圈大,光通量就大,光圈小,光通量就小,它與快門速度共同決定曝光量。
(2)調節景深效果。景深的控制是攝影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同時光圈也對其起到決定作用。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則景深大。
(3)影響成像質量。任何一隻攝影鏡頭,都有某一檔光圈的成像質量是最好的,這檔光圈則稱為「非常好的光圈」。也就是說該檔位光圈能夠呈現出非常好的的成像質量,所受各種像差的影響最小,大於非常好的光圈時,球差、彗差漸趨增大;小於非常好的光圈時,像散和場曲漸趨增大。一般情況下,「非常好的光圈」位於該款鏡頭最大光圈縮小三檔的位置。
3.像場和視場角
把攝影鏡頭安裝在一個大的暗箱前端,暗箱後端安裝一塊磨砂玻璃,然後將鏡頭光圈開至最大,並對無限遠的景物調焦時,可以看到形成的影像分布在一個圓形的區域內,圓形之外漆黑沒有影像,此影像的圓形面積就是該鏡頭的最大像場,也稱「基準像場」。照相機的曝光窗則位於此基準像場清晰範圍之內,與此對應的像場稱之為有效像場。為保證拍攝需要,一般基準像場要大於有效像場
鏡頭的視場角,也稱「視角」。從鏡頭中心向被攝景物範圍的邊緣引兩條直線,它們之間的最大夾角稱為視場角。它表示的是鏡頭涵蓋景物範圍的能力。視場角主要受鏡頭成像尺寸和鏡頭焦距這兩個因素制約。由於結像平面(膠片或影像傳感器的面積)在具體的拍攝中是固定不變的,所以直接影響視場角的因素就是鏡頭的焦距。相機在同一距離對同一拍攝對象進行拍攝時,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會呈現出不同的影像範圍,也就是說其視場角發生了變化。鏡頭焦距越長,視場角越小;焦距越短,視場角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