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神」:翻譯行業,得AI者得天下
2025-05-11 00:18:24
「人與機器,永遠不可能互相替代。雖然Facebook叫停了擅自創造語言的機器人,但機器人語種的誕生已勢不可擋。未來,翻譯服務不再限於人類的各種語言,甚至還將出現翻譯人和機器人之間的語言需求。」
8月12-13日,傳神語聯網副總裁藺偉(Ken Lin),在第二屆中國語言服務業協同創新發展論壇上,分享了「傳神」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實踐與思考。而傳神語聯網,正是那家為《神偷奶爸3》、《摔跤吧爸爸》、《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等大量進口片翻譯的幕後公司。
CAT時代已經結束,AIIT時代正在到來
機器翻譯,幾乎是目前所有網際網路巨頭都想涉足的領域。在過去一年裡湧現出的AI翻譯軟硬體產品,已超過去30年的總和。那麼,這些來勢洶洶的人工智慧翻譯產品,是翻譯業的終結者嗎?
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者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說過,「語言是形式,而不是實質」。「傳神」將自己的使命定位為人類溝通和信息服務的提供者,而非簡單的翻譯。「傳神」認為,語言具有極強的文化屬性,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這意味著,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逐漸成熟,機器將完成未來大部分的簡單翻譯需求,卻無法替代那細膩、多元、充滿人類特質的複雜溝通以及專業化的翻譯服務。因此,AI機器翻譯並不是翻譯業的終結者,恰恰相反,它們是譯員的協同夥伴。但是,在這種協作中,機器不僅是輔助記憶存貯,以往單純的「機器輔助翻譯」(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時代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慧交互翻譯」(AI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機器人譯員將成為一個新「群體」
目前我國面世的翻譯機器人不下20種,但從基本原理上講,基於深度學習引擎的翻譯機器人,會和人類譯員一樣,難以做到全能,將主攻某個方面、某個語種或某個領域。雖不如譯員數量多,但也必將是成千上萬的翻譯機器人。因此,在整合這些翻譯機器人和人類譯員協同工作的同時,也存在一個「任務分派」的瓶頸——「哪篇或者哪種難度的稿子更適合哪種翻譯機器人?」。
翻譯公司的核心能力將面臨挑戰
在網絡購物出現以前,門店生意的本質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當你知道裡斯本的橄欖油價格僅僅是哥本哈根的五分之一,這就是財富的源泉。但自從有了諸如淘寶之類的網絡交易平臺之後,任何人都可以知道橄欖油的全球最低價。於是,生意的本質不再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而是看誰能提供最質優價廉的商品。
與之類似,傳統翻譯公司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翻譯的「過程管理」,也就是公司組織專家和項目經理,進行譯員管理和稿件質量控制。在這個流程中,分派任務的翻譯專家和項目經理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影響著整體翻譯的效率與質量,但專家和項目經理又是稀缺資源,成為行業產能規模化的瓶頸。這就如同是飯店的大廚,一旦換人,整個飯店的菜餚都可能變味。所以產業化的翻譯服務也不能依賴某幾位專家。這一瓶頸不解決,翻譯業就仍是一個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的原始行業。
人工智慧遠遠不止在機器翻譯上發揮作用,也完全可以很好地解決翻譯過程管控這個瓶頸。
事實上,無論是稿件拆分、譯員匹配還是質量控制,人工智慧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替代人類工作,賦能給我們的專家,從而使得專家可以更加精準和規模化的處理翻譯任務。
語聯網的實踐
「傳神」的語聯網平臺正是基於人工智慧探索這個古老行業的變革。經過多次系統迭代,語聯網的批量稿件與譯員的匹配準確率提升到92%,遠超過人工的70%的行業平均匹配準確率。傳神旗下服務中小客戶的語言服務平臺語翼(woordee.com)的實際運營進一步表明:從下單、分析、匹配譯員、譯員翻譯、結算等全流程,無人幹預的滿意率99.5%,甚至高於人工介入環境下的98.1%。關鍵是可以實現規模化產能。
不僅如此,傳神的語聯網標準產能將以場景化模式接入到用戶的應用場景中去,從而使得用戶不再是到處找翻譯和翻譯公司,而是在應用場景中選擇自己的母語,即可實現母語溝通世界,用母語閱讀世界。場景化應用不只是簡單方便了用戶,更重要的是使得翻譯行業走出來料加工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