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技法的特徵
2025-08-07 11:28:08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主要特徵
關於推手的技巧,我在《誰能合,誰能贏》一文中已作過一些介紹,現在,再較系統地將陳照奎老師當年教推手技擊的一些手法和個人體悟,加以整理,做如下介紹,以供同道參考。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是技擊法,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既是養生術,又是殺人術,只不過有其獨特的應敵之技法而已。太極拳技法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自古以來兵家常說的「因敵變化示神奇」。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林。」太極拳,就是追求這個「神勁。」 《投筆膚談》的作者明?何守法云:「虛實之機,其變生於敵,淵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後能狃敵而成功。」狃者,因襲、依襲也。故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纏繞我皆依。」這個「依」字就用得非常妙,它也體現了「因敵變化而取勝」之意。上述,均說明了太極拳所遵循的應敵之法的特徵。
其實,傳統的陳式大極拳,不論拳架、推手、散手,都體現了它固有的武術本質。拳架、式式招招都充滿了技擊含義,它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它是太極拳功夫的入手點,又是太極拳綜合功能的落腳點。它主要鍛鍊知己功夫;而推手,則是一種鍛鍊知彼功夫的方法,它是鍛鍊聽勁、懂勁、化勁的基本功,也是檢驗拳架各種勁力的試金石:散手(徒手搏擊),則是太極拳功夫的最高表現形式。散手功夫的提高又必須建立在拳架和推手鍛鍊的基礎之上。要提高散手技能,就必須苦練拳架、單式(拆拳)、推手,以及進行內功和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訓練。拳架、推手、散手是叄位一體的太極系列功夫。
當然,太極拳用於散打,有它自己的技擊特徵。太極拳創編者的戰略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強調練太極拳的人總是處於應擊者的地位。從來不主張主動去進犯他人。即所謂「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動,己不動」。一旦有人與我為敵,向我進犯,無奈我只好依其變,順其勢,借其力,化其力,以陰陽互濟的、螺旋式的、松活彈抖的、化打合一的太極拳功夫對付對方的挑戰,爭取以其人之力還治其人之身,即「因敵變化示神奇」之妙技。
因此,練太極拳的人,除了健身目的之外,如果要想全面繼承太極拳的固有功能,還必須下功夫鑽研和鍛鍊太極推手和散打等防身應敵之技擊本領。我們既要練拳架,又要練推手,既要練推手,又要練散打,從而練出一種完整應敵的高級本領。但不一定把它推向擂臺賽。
(一)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敵變化而變化,那麼首先要瞭解敵人的意圖,一句話要瞭解敵情,正如孫子兵法講的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太極拳則特別強調這一點。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我一隻手上有9個力點(五指、大小魚際、掌心、掌背),雙手18個力點:對方雙手一旦接觸到我身上,也有18個接觸點,這些接觸點,加上我的眼睛觀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觸,這所有的接觸點上(當然同一個時間不一定點點都接觸),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偵察兵」。鍛鍊推手時,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接觸點,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發揮這些「偵察兵」的作用,仔細聽真看清對方力量的動向和變化,以便迅速運用相應的戰術以應敵。陳照奎老師常講:「十個手指頭都得幹活,象彈鋼琴一樣,非常靈敏地幹活。」所以說,「聽勁」是太極交手的第一項基本功。
(二)搭手即掤,八法相主
掤勁,是太極拳各種勁的共性特徵。太極拳用於交手時,它不主張硬衝、硬拼、硬抗、硬頂,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即掤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所以,人們把掤勁作為太極功夫的接手法。這種掤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而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掤勁。即陳鑫公說的「無處不彈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氣的球體和輪胎,處處皆有彈性外掤勁。因此,捋、擠、按、採、例、時、*七種勁,都是掤勁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這八種勁,相生相剋,都是因敵變化而變化無窮。例如雙人推手時,對方進攻來力偏高,我即上掤之。如果從接觸點上感到對方力弱,我即將來力向外掤之或隨勢拿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如果來力較勐,而偏右,我即順勢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來力偏下,我即用下採法;如當我捋或採時,敵人變肘、變擠,我則按之;敵近身,我則走大捋;我捋敵,敵*我,我則轉腰走按勁。同樣,敵人若採或捋我時,我也可以走肘、走*諸法,八種方法相生相剋,反復鍛鍊,以丹田內轉的離心力帶動全身,練得自己感到腳下有根,丹田氣壯,內氣鼓蕩,周身皮毛向外膨脹,感到處處可以引化、處處可以爆發出松活彈抖之太極勁,才算初步「勁上身」了。所以掤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三)從鍛鍊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練推手時,往往是想把對方拒之門外,尤其力氣比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願讓對方來力近己圈內,或急於將對方發出。這樣就很難練出太極拳之引化本領。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樹立敢於讓對方進來的大無畏精神,敢於近身,氣魄要大,胸襟要寬,容量要闊。陳老師經常說:「來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來之歡迎,去之歡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懷要寬」。意思就是能把對方的來力放進來,當對方前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則順勢發化(其中之要,在於機勢)。即陳老師講的:「來,則順勢捋;去,則順勢發。」都是一個「順」字。做起來,確很難。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時就必須下功夫練引化。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後坐(而不是前跪),勢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盡力加大,不論對方是按、是擠、是掤、是肘、是*,我都敢放進來。對方兩臂無非是那麼長,不要怕,即使吃幾次虧,輸幾次,也無所謂。練習能吞能容之後,再練能吐、能放、能發就容易了。他來多少,我要多少,一點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給他多少,一點也不多給。儘量多練習大捋、大開大合,把身肢放長、放展,練習順勢而引,順勢而發的功能。
(四)誰先合,誰能贏
陳照奎老師講合,實際上是講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一隻手去拿住對方,而是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裡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他還強調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雙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即搶奪「大本營」),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點動向)。然後,隨他的動向而合力發之,以破壞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辦了。所以,既要順著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說他應敵時,千方百計讓他落入我的包圍圈之內,用引誘之法也好,用聲東擊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轉過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時,儘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勁,然後再順勢借他之力將他消化之。陳老師推手時,主張儘量控制對方肩部和大臂(肘關節以上),這樣便於將合力加到對方的重心線(又稱軸心線)上,便於破壞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講過,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敵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時指之,肩時不能用,意指之。」總之,意氣力,都要想法合到對方重心線上,當然,如果無預定的死規則,允許用腿,上下合力則更易奏效。如所謂「小鬼推磨」之法。當然,敵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計合住你,你就要*自己的「聽勁」本事,當他欲合未合住之時,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勁破之。決不能讓他合住我。為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五)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
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後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高級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方為妙術: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後發。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後,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叄結合),合力發之,即所謂「引勁落空合即出」者也。例如運行一個圈中,有時半個圈引化,半個圈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一到動叄);第二種手法,是邊引邊進、或上引下進、左引右進等等。如懶扎衣動作叄,既是右(手)引左(手)進(擊),又是上(右手)引下(右腿)進(擊、蹬、套、插);第叄種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即一個引化動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