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耕耘 生平經歷介紹
2025-07-30 22:36:09
陳耕耘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長興的兒子兼徒弟,自幼的時候就跟著師父陳長興保鏢,自然學習了著名的陳氏太極拳,陳耕耘大小就熱心好學,凡是有不懂的都虛心好問,為了使陳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其所學的太極做了許多變化,產生了大小架的不同。
陳耕耘簡介
陳耕耘,字霞村,陳氏第十五世孫,太極拳第七代傳人,一代太極拳宗師陳長興之子,自幼跟陳長興學拳,也以保鏢為業,曾參加戰鬥立戰功。有一次他保鏢至山東萊州府,降服了當地的大盜田爾旺,萊州的百姓出錢立碑紀念他。
陳耕耘個人經歷
從小習練家傳太極拳,熱心向學,虛心好問,因此,青年時已成名手,在同輩中出類拔萃。因承父業保鏢山東,以驚人技藝威震賊膽。光緒年間,山東萊州府百姓為其立碑曰:「數年來,萊州地界盜賊蜂起,打家劫舍,強搶民財。來往客商,黎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雖官軍屢次剿捕,收效甚微。幸有豫省陳家溝拳師陳公耕耘,保鏢到此,隻身闖入賊巢,捨命拼殺,力戰賊魁,一舉全殲。解百姓以倒懸,救商賈出苦海,可謂英雄虎膽,武功蓋世。
陳耕耘的老架
陳氏十五世陳耕耘為了隨父走鏢謀生,因其父陳長興終年在外,遂求教於族叔有本公。為了使陳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陳有本除保留頭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發力,將架型予以放大,親自輔導苦練一年有餘。
二人共同商討、鑽研,創編了一種架型,從此為了和頭套十三式有所區別,就產生了小、大圈的說法。陳耕耘將這種架型就在其家族中傳授,傳到其孫陳發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將此架型公布於世,後人為加以區別就以此架叫「大架」,也稱「老架」,將傳統練法稱為「小架」。
陳耕耘成就
萊州各界士農工商,三教九流,感其大恩,無以為報,特聚斂銀兩,立碑記之,以傳後世。」後,袁世凱赴山東見碑,即遣人來溫請陳教子,其時陳已故多年,遂聘其子延熙赴袁府教練。雖教非其人,然其父子太極武功之精深,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