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劍法大全」中之練劍要訣部分
2025-08-09 05:55:08
劍法述要
劍道之道。全憑乎神。神足而道成。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神練成道。劍神合一。
是近道矣。 武當劍法。外兼各家拳術之長。內練陰陽中和之氣。習此道者。當以無
漏為先。保精養氣。寧神抱一。同時學習內家拳為之基礎。基礎概立。然後練習劍
法。方得事半功倍。蓋使劍亦如使拳。不外意氣為君。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為
臣。是故令其閃展騰拿之輕靈便捷。則有如八卦拳。其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
活腕。氣沉丹田。力由脊發。則有如太極拳。而其出劍之精神。勇往直前。如矢赴
的。敵劍未動。我劍已到。則又如形意拳也。
劍法十三勢
武當劍法。大別為十三勢。以十三字名之。即抽提帶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冼。
亦似太極拳之□履擠按。採列肘靠。前後進退。左顧右盼。中定也。此外另有舞劍。
未有定式非到劍術純妙不能學習。非口授面傳。不能領會。
練劍之基本
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皿步法
練劍歌
頭腦心眼如司令。手足腰胯如部曲。內勁倉庫丹田是。精氣神膽須充足。內外功夫
勤修練。身劍合一方成道。 (注)丹田譬猶倉庫。蓄內勁之所也。身劍合一者。劍恍
如其人肢體一部。凡其人之內勁能直貫注劍鋒。則其鋒不可犯也。
心空歌
歌曰。手心空。使劍活。足心空。行步捷。頂心空。心眼一。
練劍之精神
一膽力。二內勁。三迅速。皿沉著。 劍法之基本。外皿要也。劍法之精神。內皿要
也。內外精練。庶乎近焉。 (注) 內勁雲示與變勁拙力不同。但無悠久之功夫。無
正確之教練。無持久之毅力。決無成績可言。是練劍者長習內家拳以蓄內勁。內勁
之雲其所由來者漸。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
用劍之要訣
用劍之要訣全在觀變(眼神)。彼微動我先動(手法)。動則變(身法)。變則著矣(步法
)。此皿句皆在一個字行之。所為一寸匕。所謂險中險(膽力)。即劍不離手(迅速)。
手不著劍是也(沉著)。 (注)劍為短兵器中之王。三面皆刃。故其用泠與單刀迥異。
時下流行之劍法大率勵入刀法。雖劍光耀目。實類花刀。不足稱也。
全文完
【註:文述的武當內家對手劍法譜乃浮山圓虛道人傳授李景林(李晨芳將軍?)之武
當劍法,有異一般劍法套路。全文由濮冰如(濮玉?),乃李先生第二代傳人於55年
前手抄紀錄而成,現經其師弟餘仁霖先生整理公開發表於北京「武魂」雜誌。文章
內容與另一古藉「武當劍法大全」內容大致相同,該書乃由諸季亭記錄李晨芳將軍
口述劍法心德輯錄而成。如經考據,則此種武當劍法可能是失傳了的實戰劍法,武
術愛好者應珍惜之及加以整理研究,其中劍理尤為重要】
據目前所發現的有關武當內家劍術之源流,較完整的是第9代宋唯一大師在1922年撰寫的《武當劍術》。從其撰寫的「武當丹派劍術系譜序」所載,張三丰傳劍於張松溪後列為丹派內家劍術第一代,前9代劍術傳人均為單傳,未能突破門派的觀念。然而到了第10代傳人———李景林(1884~1931)之手,才開始廣收弟子,將這套劍術廣為傳播。王恩盛老人介紹,這種廣為傳播也並不是全民皆會的意思,只是李景林沒有前面宗師那樣保守,加之李是軍人,並做過當年「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所以他的許多弟子都學了這套劍法。
據王恩盛介紹,李景林少年師從武當宋唯一大師,對武當劍術造詣極深。在東北的奉軍中任職時,就有「神劍手李景林」的雅號,是聞名全國的武術家兼軍事將領。李景林任奉軍混成旅旅長時,將武術用於軍事訓練,對騎兵規定要「斬劈活靶及活靶反擊」的實戰軍訓。又在軍隊裡建立武術隊,幫助訓練士兵的素質和格鬥本領。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後進行整訓,李景林出任奉軍整編第一師師長。部隊移駐遼寧北鎮縣,下屬的營長丁齊銳部駐正安堡,丁偕家屬借住民房,發現主人宋唯一是劍俠,立即將此情報告師部。李景林得知自己少年時的老師就在眼前,真是喜從天降,立即帶領身邊的四大親隨弟子郭憲三、楊奎山、林志遠及黃敬義到正安拜見並迎接老師。此後,李景林在軍務繁忙中擠時間繼續向宋老師求教,宋唯一不但傾心傳授了他武當劍術精髓,還將自己所著的《武當劍譜》、《劍形八卦掌譜》、《道家修道錄》送給了李景林。3年後,李景林再次聘請宋唯一到天津傳授劍術,從而使李景林在武當劍術上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1928年成立「中央國術館」時,李景林出任副館長,又傳授了許多弟子。
1930年,山東國術館創建以後,李景林大力普及推廣根據武當劍單練套路創編的有實用價值的多種對練劍法套路,如「武當對劍」、「活步對劍」、「散劍法」等,對武當劍術的發展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景林有很多門人,其中許多人成為當代武壇名宿和武當劍術家。王恩盛的老師、孟曉峰先生與李景林為舊時相識,亦師亦友,在濟南向李景林學得此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