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降低手機續航焦慮,廠商都做了哪些努力?
2024-12-19 04:28:11
在很難脫離手機的時代,手機續航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從支持5G網絡到採用高刷新率屏幕等,這些手機配置的升級雖然能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但也會進一步增加耗電量,給原本就不樂觀的手機續航帶來了更大壓力。
對於手機重度用戶來說,伴隨手機低電量到來的往往還有續航焦慮。為了降低用戶的續航焦慮,手機廠商針對手機續航做了不少提升,讓用戶儘可能獲得更長的續航。
最直接的方式:增加電池容量
提升續航表現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增加電池容量。在今年推出的5G手機中,電池容量在4000mAh以上的不在少數,部分電池容量甚至超過了4500mAh。小米11 Pro、摩託羅拉edge s等手機電池容量都達到了5000mAh。
增加電池容量帶來的續航提升會非常明顯,目前續航表現出色的手機大多都內置一塊大容量的電池。但增大電池容量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更大的電池會佔用更多機身空間,增加機身厚度等,讓手機變得厚重,降低握持手感。
在追求大容量電池的同時,手機廠商也需要考慮機身厚度和重量。比如上面提到的小米11 Pro,儘管配備5000mAh大電池以及一系列旗艦級硬體配置,仍舊把機身厚度控制在8.53mm、重量約208g。官方表示小米11 Pro的電池採用矽氧負極材料,電池容量、充電速度都有明顯提升,這也是電池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
不過整體來說,目前電池技術還是沒有特別大的突破,手機電池容量提升有限。現階段單純靠增加電池容量提升續航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同時考慮到機身厚度和重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除了增加電池容量,手機廠商也想出了其它降低續航焦慮的辦法。
另闢蹊徑降低續航焦慮:讓充電變得更快
與續航焦慮緊密相關的還有充電速度,雖然電池容量不能無限擴展,但充電速度可以大幅提升。當手機充電速度足夠快,充電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就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續航,同樣可以起到降低續航焦慮的作用。
目前旗艦手機的充電功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部分還超過百瓦充電。iQOO 7支持120W超快閃充、小米11 Pro支持67W閃充、OPPO Find X3系列支持65W閃充,在充電速度方面的表現都十分優秀。
OPPO Find X3 Pro配備了4500mAh大電池,達到100%電量只需28分鐘。小米11 Pro搭載5000mAh電池,達到100%電量用時38分鐘。iQOO 7內置4000mAh電池,只需16分鐘就能達到100%。
目前旗艦手機充電速度已經很快,即使內置大電池充電時間也不用等太久,況且充電十幾分鐘就能獲得不少電量,利用碎片化時間充電就可以很好滿足日常電量需求。
比如出門前手機沒電,只需在出門前準備的十幾分鐘裡,讓手機充電就能獲得不少的電量,出門不用時刻擔心手機沒電。
全方位優化,延長手機續航
省電也是延長續航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軟硬體的組合優化,降低不同場景的耗電量,對續航提升也會十分明顯。
為了降低5G網絡對續航的影響,手機廠商會通過軟體方式對系統網絡進行智能調度。比如部分手機系統會根據當前使用需求,智能切換5G/4G網絡。用戶在看視頻等需要高速網絡的使用場景,會自動切換到5G網絡。在聊QQ、微信等場景切換到4G網絡,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同時,延長手機續航表現。
高刷新率屏幕也是耗電大戶,雖然能夠帶來更加流暢的畫面效果,但也會增加耗電量。部分手機廠商增加了手機屏幕智能刷新率調節功能,開啟該功能後,系統會根據當前顯示內容自動調節到不同檔位刷新率,兼顧流暢和功耗。
目前還有少數手機採用LTPO屏幕,提供可以實現超低刷新率的硬體基礎,比上面提到的多檔刷新率調節更加自由。搭載LTPO屏幕的一加9 Pro能夠在 1Hz~120Hz刷新率之間自由變化,達到更加省電的效果。
有了LTPO屏幕加持,在看電子書等不需要高刷新率的場景,畫面靜止時可以降到1Hz刷新率,不會影響閱讀體驗的同時,有效降低屏幕耗電。
另外,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手機硬體也會變得更加省電。比如採用5nm更加先進位程工藝打造的處理器,能夠提升能效比,完成同樣任務消耗電量更少。包括最新的LPDDR5 內存等,都有更省電的特性。當然,這部分通常只是迭代升級所帶來的省電小福利。
為了進一步降低續航焦慮,部分手機還內置超級省電模式,通過限制後臺應用數量、換用黑色背景等,延長手機續航。
除了常規的超級省電模式,最近發布的小米11 Ultra利用背面的小窗顯示,實現極限模式。在極限模式下,小米11 Ultra只通過小屏顯示時間、滿足接打重要電話功能。
在超級省電模式或者極限續航模式下,雖然犧牲部分手機功能,但能夠有效延長續航。但當你暫時沒有充電條件時,能夠確保你可以保持手機基本功能,不至於失聯,帶來更多一些安全感。
雖然目前手機廠商通過各種手段儘可能延長手機續航時間,但電池容量仍舊是續航的根本,只有電池容量增加,才能更徹底解決續航焦慮問題。現階段電池技術沒有特別大突破的前提下,電池容量增長有限,只能在續航和機身厚度重量之間進行妥協平衡。
未來想要遠離手機續航焦慮,我們更多只能更多寄希望於電池技術的突破,保證輕薄機身的同時,電池容量能夠得到突破性提升,也許那時候就能實現「續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