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作文:歷史的記憶
2024-12-19 16:33:09
隨著時光的流逝,辛亥革命的記憶並沒有隨著逝去。下面是由語文迷網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辛亥革命的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歷史的記憶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站在它的面前都是渺小的,我們每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歷史,歷史是人民一般回憶的方式,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中國舊民主義革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帝國主義以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鬱積著憤怒和仇恨的大爆發,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豐富多彩,可歌可泣。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光輝業績,弘揚戰鬥不息的愛國主義熱誠,光大自強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設中國特色主義。歷史留個了我們太多的回憶,有恥辱也有榮譽,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光榮,帶給我們的遺蹟太多了。
一百多年來,國人對於憲政的追求,未嘗隱匿,無需害羞,只要陽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再人間,正如孫逸仙嘗云:天下大勢,浩浩湯湯。又正如毛澤東所言:這不是陰謀,這是陰謀。所以那些遍布於全過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義來說,其實叫人民路更加貼切,憲政著,人民通向理想祖國之大道也。中華民族錯過了很多機會,中華民族還有很多機會。
展望,2011。回首,時間沿著辛亥的印記已滾過一個世紀,可越過一個世紀的追求與目標卻從未改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手段達到了「國富」使得我國日益從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強大起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再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如果沒有辛亥革命,中國將會怎麼樣?歷史無法如果,但未來可以在歷史的如果中吸取經驗,做出不一樣的假設。
篇二:歷史的記憶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那些輝煌的歷史事件和英雄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得數不清,其中辛亥革命的那段輝煌,是一場前無古人的革命,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們不畏艱辛、頑強勇敢的拼搏,前赴後繼的鑄就了那辛亥首義的輝煌,用生命照亮中國人民心中前進的方向,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上了濃重、輝煌的一筆。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和大家一起重溫辛亥革命那段歷史,讀小區裡的一些畫報,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紅樓,觀看革命紀錄片《辛亥革命》等。當我如此近距離的感知辛亥革命的那段光榮而艱辛的歲月,了解到了那些革命者的英勇事跡,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使我熱血沸騰,特別是秋瑾、徐錫麟、鄒容等人的英雄故事,他們的不屈不撓、死而後已的精神,深深的憾動了我。
英勇的徐錫麟,多麼勇敢啊,可謂舍小義而取大義。他在官府假裝為朝廷效力,安徽巡撫恩銘非常欣賞他,三個月就提拔他一次,半年就提拔他兩次,對他有知遇之恩。可是,為了安徽的革命起義,在徐錫麟等仁人志士密謀的士官畢業典禮上,徐錫麟帶頭起事,用短槍擊斃了他的「恩人」,儘管安徽巡撫恩銘對他有恩,並許諾他高管厚祿,但徐錫麟為了起義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還是殺了他,是何等的無私啊!後來,由於他們人少,彈藥不足最終起義失敗,陳伯平戰死,徐錫麟、馬漢宗被捕。當晚,徐錫麟被殺,臨刑前,他神色自若的說:「功名富貴,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雖然起義失敗,但是他們的輝煌永存!
秋瑾就義已經一百多年了,世事滄桑,當今中國已不再是血與火的革命鬥爭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時代意義。
百年前舊中國,封建禮教思想的黑暗統治是那樣頑固。秋瑾作為一個弱女子,敢於如此衝破思想牢籠,打碎封建精神枷鎖,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張共和,堅持男女平等。她面對腐朽沒落的社會,滿腔熱血,一身正氣,而且為了祖國獨立富強,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用鮮血來喚醒民眾,喚醒中國。在被清朝政府抓到後,臨刑前,她懷著滿腔熱血,悲憤地說:「同樣的流血,同樣的奉獻,同樣的犧牲,我用生命喚醒世人,我用生命去反抗這腐朽、沒落的時代,所以一切真正的革命者,他們是堅強的,他們會笑著面對死亡,我要推翻腐朽的滿清政府,我要推翻這個不公平的世界!」並寫下如此壯烈的絕命詩篇:
痛同胞之醉夢猶昏,
悲祖國之陸沉誰挽,
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
殘山剩水,誰招志士之魂,
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乾淨土。
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
既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
她的壯舉像遍布中國大地的熊熊燃燒的革命之火,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中國民眾的光明前程。所以,她笑對死亡!
正是像徐錫麟、秋瑾這樣的革命志士們前赴後繼,為中國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種,到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帶領著這樣的中國同盟會在武漢打響了第一槍,其他各地區也響應革命的浪潮,推翻清朝了那個腐朽,墮落的封建滿清政府,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把那「燃燒自己、鑄就輝煌、點亮他人」的精神代代相傳,不斷激發我們艱苦奮鬥、勤奮自強!
篇三:歷史的記憶
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硝煙已經散盡,讓我們把思緒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們耳邊仿佛又響起那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聲,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是他們為真理與民主自由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行動,才有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們是革命的先驅,我們應該永遠緬懷他們。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處於清王朝的統治晚期,在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文化與思想的青年,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與民主,悄然成立了一個個革命的團體。這些團體成為了革命的火種,成了日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紀初,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由於各種近代學堂的設立,湖北出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他們成為革命的骨幹。其次,武漢是帝國主義侵略較早的地區,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壓榨,使這裡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斷高漲,為武昌起義奠定了群眾基礎。第三,革命黨人在武漢地區進行了較長期的起義準備。文學社、共進會深入湖北新軍,做了大量宣傳與組織工作。這樣,武漢成了辛亥革命的搖籃。
文學社與共進會時那時的秘密革命團體,在湖北地區特別是湖北新軍中積極活動,經過他們的爭取,1911年,湖北新軍中參加革命團體的達到五六千人,佔湖北新軍的三分之一,成為起義的主要力量。在同盟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武昌組成起義的領導機關,文學社社長蔣翊武任軍事指揮,孫武任參謀長。十月九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製造炸彈發生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趕來,將起義用的旗幟、印信、書稿和革命黨人的名冊全部搜去,轉交給清政府。革命黨人彭楚潘、劉復基等被捕就義,蔣翊武倖免於難。
1911年10月10日,湖廣總督在武昌實行全城戒嚴,按名冊大肆搜捕革命黨人。革命正處於群龍無首狀態,形式極為嚴峻。一部分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繼續發動起義。當晚,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率領士兵鳴炮衝出營房,佔領楚望臺軍械庫。震動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軍佔領武昌。
雖然歷史的硝煙已經散盡,但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先烈們的革命事跡。是他們為革命獻身,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青年一代要牢記歷史,放眼未來,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知識。為了將來,為了民族,為了人民,為了祖國,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