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會末日,盒子不會消失
2024-12-23 12:29:08
當吃火鍋點菜的時候,你會點你最喜歡吃的豆腐,還是點選你喜歡和無所謂的菜品都包含的蔬菜大拼?
選擇豆腐,你可以用較為低的價格盡情專一的享用你所喜愛的美食;而選擇了蔬菜大拼,當然你還是可以享受到豆腐給你帶來的樂趣,但是對於熱愛豆腐的人那麼一點顯然是不夠的,而且你也需要為你不甚喜愛的土豆和蘑菇來埋單。
這樣的選擇,如今也發生在用戶購買盒子和智能電視上,這樣的選擇也將決定盒子這一產品的命運。
盒子便是豆腐,智能電視便是蔬菜大拼,顧客因為有了豆腐這一單獨的菜品的補充而更加自由,顧客因為有了盒子而更加舒適,當然顧客也會因為有智能電視這樣的選擇而更加方便。所以任何火鍋店的菜單上蔬菜大拼和豆腐一直存在。同樣,我認為智能電視和盒子也將一直並存在下去。
共享設備令科技開始「思考」
儘管媒體報導如今電視的開機率如何屢創新低,但不管以前還是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家電仍然非電視機莫屬。儘管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都早早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儘管如今新媒體蒸蒸日上,讓傳統的電視臺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是電視這一幾十年主要功能基本未有大的變革的「過時設備」,依然巍然不動的矗立在客廳最重要的位置。
借用鈦媒體編譯文章《全球智能電視大戰一觸即發,準備解放你的電視盒子吧!》中有一個觀點,即人們一段時間放在PC和手機等私密型的設備的精力太多了,而忘記了對「共享型設備」的思考。
電視是一種共享型的設備,手機可以是個人手機,電腦可以是個人電腦,只有電視不需要開機密碼,無所謂個人與否。
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很多最重要的時刻往往是由共享的設備和體驗創造的,比如體育賽事,比如一家人圍觀的春晚。而我們生活中,電視被認為算作為一般家庭裡唯一算的上的共享型的設備。
在精倫電子別致雲盒的相關負責人看來,電視是未來數字社會裡一個極為重要的入口,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電視的智能並不像智慧型手機和電腦,已經形成了割據格局,一切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去年91手機助手被百度以19億美金的高價收購,而大眾點評和騰訊的聯姻也有可能是為了微信的入口,這充分說明了「入口」在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尤其的重要。網際網路的出現改變了很多的傳統行業,而它和電視在一起想像力更是大得驚人,所以它是電視廠商和網際網路公司都不會一直忽視的香餑餑。
主流對電視的「思考」結果:智能電視和盒子
而近來,科技對於電視的思考則產生了兩種產品——智能電視和盒子,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將電視通過wifi或者網線與網際網路進行連接,而不同點是一體化程度的高低。
我們大致來看一些網際網路電視和盒子的產品:
小米盒子可謂業界翹楚,盒子未發布已引起轟動,發布之後正面和負面新聞也不斷,一直處於焦點之中。並接連發布了二代盒子和小米電視。但是仍依靠飢餓營銷來售賣,用戶依舊需要來搶盒子和電視,限制了用戶規模,並不利於生態的建設,有違初衷。
樂視網從2004年成立伊始一直試圖構建「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系統,推出盒子以及智能電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憑藉其自身豐富的資源優勢,迅速贏的一番天地,但其用戶體驗擁有一些能夠被完善的問題而顯得不完美。
精倫電子從事盒子的研發已經有了不少的年限,在2014年剛研發下線了別致雲盒,它突破的整合了數位電視和網際網路影音,這也成了其在盒子戰爭中的先鋒刃,其對盒子的用心程度可見一斑。但是其過於低調,忽視了對盒子的營銷,所以盒子老兵的名字卻依然讓人感覺生疏。
阿里巴巴聯合國內眾多廠商打造了天貓魔盒,財大氣粗的阿里在雙十一當天送出了55萬臺的盒子來教育用戶,而其最具特色的則是結合了阿里的最得心應手的網購功能,努力想把電視購物從「只要998,xx帶回家」的低逼格抬升至網際網路層面。
這樣的電視和盒子的廠家還有很多。智能電視和盒子作為不同的兩種產品形態但卻殊途同歸,都為電視加入了網際網路的功能,只是前者的整合程度更高,而後者則作為一個電視的網際網路配件。
盒子,它會像是大多數媒體人所認為的只是一個過渡產品,最終將在智能電視產業的成熟後而成為互聯博物館裡的一件文物,就像是890年的傳呼機和手機;還是想遊戲機一樣將在客廳的電視櫃裡存在數把年月呢?
媒體上的聲音似乎是一邊倒,認為盒子只是一款過渡性的產品,盒子沒有明天。然而我並不這樣認為。
盒子和智能電視共存的四大理由
關於盒子將死的聲音已經甚囂塵土,我今天就不再提及(有關文章請參見鈦媒體)。
我今天就盲目的猜測另一種想法,我認為盒子便是豆腐,蔬菜大拼便是智能電視。先選了蔬菜大拼,但是豆腐可能不夠你吃,或是不愛吃蔬菜大拼裡的豆腐,還需要再點豆腐。先買了智能電視,但是智能電視並不能滿足人們有關的需求,還需要再購買盒子補充。
顧客因為有了豆腐這一單獨的菜品而選擇更加自由,顧客因為有了盒子而更加舒適,所以任何火鍋店的菜單上蔬菜大拼和豆腐一直存在,智能電視和盒子也將一直並存在下去。四大理由如下:
一、盒子對於性能的升級更加自由
現在的智能電視和盒子幾乎全都採用基於安卓的系統。從手機獲取經驗,安卓的系統廣受人詬病的是太吃硬體,用過一段時間系統便會卡頓,很難流暢的運行。如果再配合上艱難的遙控器操作方式,恐怕悟空早就跳起來:呔,電視妖怪,吃俺老孫一棒。
手機軟體的發展歷程可以借鑑pc,不管是辦公還是遊戲的發展,對於電腦配置的要求都是日新月異的。而新推出的安卓手機往往一年甚至半年之後配置就跟不上人們的要求,對於很多新推出的軟體已經不能順暢的支持,所以只能要麼忍受,要麼換機。
而電視app一直在推出,推出的也會一直在升級,而智能電視作為家庭娛樂的一個中心,未來遊戲對其的重要性會只增不減,遊戲對系統的性能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而電視這種東西的更新換代周期為6—10年,這對於網際網路來講相當於一個世紀的時間。
無論你買的多智能多高配的電視,頂多兩年的時間便會半身不遂,但是電視別的模塊或許正值壯年。它不能像更換手機代價低,也不能像pc可以更換配件。而且有關它的智能的替代品又有很多,到時候它將只能退居二線,回歸最初最主要的功能上。
安卓系統的不穩定,並且網際網路的更新換代的速度加之於電視,那麼智能電視過了個把時間就會老年痴呆,變成樂壇後期的周杰倫了。
不換不舒服,換又不值得,這時候如果盒子廠商沒有被媒體人講倒閉,我們只需要買一個剛推出的盒子,便能立刻享受到換了一臺新的智能電視的痛快感。
簡單的講,智能電視其實就是在一般電視裡裝了一個盒子,盒子作為電視內部的一個模塊,比一般電視加上一個盒子更加具備一體感,電視廠商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電視的硬體驗,也能更好地把握軟體驗。
但本質上來講,智能電視和電視加盒子其實是一樣的,智能電視像是電腦品牌機,電視加盒子則是pc組裝機,盒子便是組裝機的主機。
這種「組裝機」不會被冗雜的安卓系統所困擾,慢了沒事,你可以刷機,整個電視你怕被刷壞,盒子便宜完全沒有壓力。
當你覺得硬體的性能已經不能再支撐起你的娛樂生活,那也完全沒有問題,再買一個新推出的盒子,也就一頓飯的錢,或許生態建好之後廠家也會免費贈送,而換一臺智能電視的錢夠你去東莞好多次,換了之後性能也不一定能夠撐的起網際網路的更新速度。
二、盒子更有利於網際網路電視生態的建設
點選豆腐的人一定是愛吃豆腐的,而點選蔬菜大拼的人一定愛吃豆腐嗎?同理,購買盒子的人一定是喜歡電視連接上網際網路內容的,但是購買智能電視的不一定都熱愛網際網路功能,有可能不是智能,而是電視的這一部分勾起了顧客的興趣。
智能電視的有關網際網路的部分打開率奇低,我想不僅和電腦手機對其的替代有關,也是和上述原因有關。而購買盒子的人目的會很明確,就是衝著網際網路內容在電視上播放的那種酣暢淋漓去的,打開率自然就高了,也就更能完成生態的建設。
三、盒子減少了購買電視的顧慮
買電視總會有價格,硬體和軟體的考慮。傳統電視廠商的價格貴的硬體好,但軟體不一定滿足人意,而網際網路公司的軟體合意,但硬體由於技術積累不足而令人望而生畏。在很久的時間以內,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而用戶又是貪婪的,硬體的性能想要最好,軟體的體驗也想儘可能地天下無雙。
盒子作為一種物美價廉的網際網路配件,作為一種性能的彌補,在一定程度上能補足我們選擇電視的缺憾。讓我們購買電視的時候,軟體和硬體能夠最大程度上的滿足自己上的心意,從而最大可能的治癒了我們購買電視時的選擇恐懼症。
四、盒子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選擇
盒子的購買和選擇也為你提供了彰顯個性和更加多樣的體驗方式。今天你覺得小米很網際網路,明天你可能喜歡樂視的資源,再後來你可能喜歡別致雲盒雙模融合的方便;
同樣你也會覺得小米的用戶體驗很好,樂視用戶操控方式很一般,你也會因為別致雲盒遙控器擁有耳機插孔的小細節而喜歡上它。這些都沒問題,你可以隨心所換,並不會因為價格高而肉很疼。
所以我認為盒子和智能電視將會一直並存下去,就像是遊戲機,從最初的小霸王到如今的xbox360,中間不乏有自帶遊戲系統的電視的出現,但是遊戲機到現在仍然在更新換代,受到億萬人的火熱追捧。
電腦自身有發聲的系統,那麼肯定也會有人想音響絕對會死,但是音響現在仍然是獨立存在於電腦之外,仍舊不停地推陳出新。
遊戲機和音響以及盒子都是一種配件,我們不能否認一體化和簡約化是電子產品的歷史潮流,總有一天科技的發展將會把一切配件都整合為一丟丟的東西,但這一天到來有多遠誰會知道?
那麼我可以說,所有的配件都是過渡性產品嗎?
那些認為盒子只是過渡性產品,盒子沒有明天的說法,就像是瑪雅人因為它們的日曆只能算到2012年,所以預言2012是世界末日一樣——他們看不見盒子的明天,所以認為盒子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