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電商大佬們慘澹收場的失敗產品
2024-12-31 08:39:09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背負行業巨頭之名,卻涉足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最終明白了什麼是咫尺天涯。而電商行業,也莫不如此……
1、有啊——百度
先來說一下今年被黑的比較慘的百度。事實上,在成為國內最大的流量入口以來,百度一直在思考如何承載未售賣的商業流量。從百度身邊、百度有啊,到愛樂活再到百度直達號,還有百度地圖,百度一直在電商領域探索,不過成績並不盡如人意。
圖:曾經承載百度電商夢的有啊商城
2008年10月,承載無數期待的百度有啊正式上線,並放言「三年內打敗淘寶。」但是3年後的2011年,有啊商城正式關閉,轉型生活服務平臺——有啊生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百度有啊生活發展未達外界預期。為了擁有更多自主權,2011年底,有啊從百度分拆,之後更名為愛樂活。但愛樂活也並不算成功。O2O已逐漸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主,優勢在線下端,網際網路端已經不佔優勢。
2、微生活——騰訊
2014年6月,微生活在騰訊內部正式宣告死亡合併至大眾點評。這意味著騰訊用時2年在O2O市場的布局,隨著微生活的徹底解體而慘澹收場。
圖:一度風光的騰訊微生活
微生活前身是QQ美食,而QQ美食就是騰訊收購的康盛團隊在做,主要是收集一些商家信息及優惠劵,隨著用戶數的增多就形成了一個基於騰訊的帳號系統以及溝通系統的「泛會員體系」,這也就是後來微生活會員卡的雛形。
微生活會員卡從本質上看其實就是一個別樣的微信公眾號而已,甚至於連微信中的插件都算不上。用戶領取了商家的會員卡,其實就是關注了該商家的微信公眾號,每個人都能夠很容易的就成為該商家的會員,會員卡相對消費者來說就是一張優惠劵,為了獲得一次性的優惠而關注了商家的微信公眾號,對商家毫無價值可言。
也有觀點認為,微生活隕落的最大原因是因為騰訊不具備線下基因,與騰訊擁有高質量的線上流量不同,微生活在開展線下業務時非常吃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找第三方來做,而現實是,這類第三方公司往往不是很靠譜,這類公司往往同時經營多個公司的線下項目,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效果就可想而知。
3、 拍拍網——京東
2015年底,京東發布公告表示,將於2015年12月31日停止提供C2C拍拍網平臺服務,並在三個月的過渡期後,於2016年4月1日起徹底關閉拍拍網。
圖:經歷了數次的調整和轉型,拍拍網仍難免被關閉的命運
騰訊拍拍網自2006年初正式運營,是其依託十億QQ用戶的龐大資源搭建的C2C電商交易平臺。但在當時電商環境下,淘寶已經一家獨大佔據了絕對優勢,拍拍跟進時間過晚,經過騰訊六年發展,一直沒有很大的改觀。
2014年3月,騰訊與京東達成深入合作,順便將其三大電商資產:QQ網購、易迅網和拍拍網,一併交給京東,QQ網購和和易迅網與京東互補性較弱,逐漸被京東全部消化和吸收掉,融入京東內部。而拍拍網當時則被譽為京東和騰訊交接和處理最充分最有價值的一塊電商資產,由京東主導,重塑改良上線。然而僅僅1年後,京東就徹底關閉了拍拍網。
京東的官方公告稱,之所以要停止C2C業務是因為要抑制假貨,關閉拍拍也是京東減小刷單局面的個別措施。雖然京東表示關閉關閉拍拍的主因是因為售假無法控制,但實際原因是京東根本無意C2C業務,專心保持自身優勢與天貓抗衡。
4、 來往——阿里巴巴
2013年9月,阿里正式推出IM應用「來往」,這是阿里巴巴新成立網絡通訊事業部後,首個對外亮相的集團核心級項目,阿里巴巴也是對來往寄以厚望。
來往的成立無疑是為了響應馬雲當初殺氣騰騰的開戰宣言「殺到企鵝家裡」去,最終成了「扶不上牆」的阿鬥,其中的邏輯值得深思。
圖:來往,或許是馬雲心中難掩的痛
一方面,雖然阿里的商業基因確實強大,但在社交方面,阿里屬於先天不足。若想做好移動方面的拳頭產品,則還必須靠阿里集團自身的創新,而非照搬別人的形式、再加以小改小動。
在阿里的企業文化下,想在無線上有所建樹只能靠創新。但從基因決定企業的走向來說,阿里的商業基因或已預示,阿里在社交方面的發展基本無望。
5、 番茄炒蛋——蘑菇街
把番茄炒蛋放在這裡或許不是很合適,至少,它現在還活著,當然,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最早聽到這個名字是在3月份,美麗說、蘑菇街、淘世界合併後的首次大促上。根據官方對於這款產品的介紹,這是一款全新會員制特賣App,定位於年輕用戶的高性價比特賣平臺。
圖:蘑菇街母公司卷瓜科技的產品——番茄炒蛋
然而打開這個APP,「九塊九包郵」、「8.8元包郵」。Excuse me?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商業模式,無論做到多大規模,始終都有各自原生的優勢和局限。京東的主營始終是3C,做不好服裝;功能較多的淘寶做不好導購精選,反而源生於淘寶的美麗說、蘑菇街;唯品會找到了大牌尾貨處理這個市場,切入了特賣市場。
所以,蘑菇街的基因是精選啊,是社交啊,忘了自己標榜的社會化電商嗎?而在特賣領域,蘑菇街相比另一條街——楚楚街,無論是流量的獲取、供應鏈的把控、運營的效率,優勢在哪?
何況,楚楚街也早已意識到,用戶的消費需求不斷在不斷成長,逐漸淡化了「九塊九包郵」的痕跡。而相比楚楚街,蘑菇街用戶人群的平均年齡還要偏大,對主要在25——30歲的都市女性用戶,不去做相應的消費升級,而是去推九塊九包郵,實在難以理解蘑菇街的產品是怎麼想的。
或許蘑菇街自己對這個產品都沒有抱太多期望,在營銷宣傳上對於番茄炒蛋都是一筆帶過。
事已至此,我們也只好表示一下默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