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十大法治熱詞:有權不可任性反腐敗立法
2024-12-25 13:34:09
20xx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因此具有了特殊意義。從人民大會堂到各個代表團,「法治」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全程。本刊梳理出關注度高的十大法治熱詞。
1.「依法治國」
【熱詞出處】20xx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元年」,依法治國成為代表委員審議討論中出現的高頻詞。
【輿論風向】根據眾多媒體及網站的調查,兩會前,「依法治國」就被輿論預測為兩會重要看點,隨著會議進程,不僅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中離不開這個詞,社會輿論也在觀察國家將出臺什麼具體措施。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天倫集團董事長張瀛岑:「我們所有的幸福感都是建立在法治的社會上。依法治國,有了法治保障,國家才能長期富強穩定。」
2.「有權不可任性」
【熱詞出處】李克強總理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簡政放權時說,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引來代表委員熱烈掌聲。
【輿論風向】兩會大幕剛剛拉開,總理就直言「有權不可任性」,於是,「任性」火了。很多網民直言,回顧兩會熱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任性」。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行政法學專家馬懷德表示,「有權不能任性」的含義是依法行政,避免「權大於法」。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吉林中糧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長佟毅:「『有權不可任性』體現了政府對法治建設的信心,只有不斷完善法治,才能為陽光執政提供強大支撐。」
3.「有牙齒」
【熱詞出處】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在答問中提到的「新環保法『有牙齒』」,是全國人大首場發布會的一大亮點。履新一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記者會上的表態同樣堅決: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
【輿論風向】汙染的「硬骨頭」如何啃?法律的「牙齒」如何長出來?兩會期間,百姓對新環保法發出了一系列追問。以關鍵詞「法律十有牙齒」在百度網頁搜索,結果達到近74萬條。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牙齒』要有力,還得『張開嘴』,需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長牙齒』就是要讓汙染者付出代價,讓重度汙染者受到追究。」
4.「司法改革」
【熱詞出處】3月12日到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兩高報告。「司法改革」在兩高報告中佔據了不少篇幅,代表委員在審議中也紛紛對推進司法改革提出意見建議。
【輿論風向】一份針對100家主流網絡媒體的輿情分析顯示,「司法改革」成為兩會期間的網絡熱詞,代表委員對此建言獻策,引發網民持續關注。不少網民期盼通過司法改革和完善制度,強化司法機關的法治思維,讓法治成為公民的「護身符」。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長畢小斌:「司法改革的成果就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5.「立法法修改」
【熱詞出處】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多了一項任務——修改立法法,這部「管法之法」在頒布施行15年後迎來首次「大修」,涉及稅收法定、地方立法權、立法與改革關係等眾多重大主題。
【輿論風向】立法法的修改備受關注,來自百度的統計數據顯示,從3月3日到10日,關於「立法法」的百度搜索指數達到15461,日均搜索指數是兩會召開前的5倍多。3月13日,「兩高工作報告解讀」和「立法法」也出現在了百度新聞熱搜詞裡。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李沛霖:「要重視立法質量,從加速立法轉向精細立法,開闢依法治國新紀元。」
6.「稅收法定」
【熱詞出處】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在3月4日的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稅收法定」有關規定也在立法法修正案予以明確。
【輿論風向】「稅收法定」從3月4日新聞發布會起就成為焦點問題。立法法草案三審稿中將四個重要稅收要素刪除,僅保留了「稅種的開徵、停徵」,引發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擔憂,代表委員呼籲修改並被採納。輿論認為,「稅率」的相關表述從被刪減到回歸,體現了「中國式立法民主」對於民意的尊重與響應,值得「點讚」。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藝術副總監趙冬苓:「挺高興,我覺得代表發聲還是有作用的。」
7.「冤假錯案」
【熱詞出處】20xx年兩會上,兩高報告對司法個案的關注是一大亮點,兩份報告均提到了「呼格案」。與「呼格案」一併被最高檢提及的,還有「徐輝強姦殺人案」「黃家光故意殺人案」「王本餘姦淫幼女、故意殺人案」等幾起冤錯案件。
【輿論風向】20xx年,多起冤假錯案得以糾正,司法公正問題也被推向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相關部門出臺了一些解決冤假錯案的政策,百姓給予很大期望。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糾正了一批冤假錯案很不容易,但關鍵還是要從體制機制上來保障不出現或者少出現冤假錯案。」
8.「反腐敗立法」
【熱詞出處】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研究修訂行政監察法。代表的很多議案也圍繞加快反腐敗國家立法提出了相關立法項目。
【輿論風向】反腐敗立法,近些年代表多次呼籲。在3月9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媒體也提出了這一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負責人表示,反腐敗國家立法是綜合系統工程,不僅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還包括行政監察法等。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將反腐敗工作中的各類規範上升為法律,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體現。推進反腐敗立法,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的指示精神。」
9.「陽光司法」
【熱詞出處】「陽光司法」同時被寫入了兩高報告中,在大會的代表團駐地和兩會新聞中心,有關司法公開的資料也比往年多。20xx年,兩高在司法公開方面都在持續發力,案件信息、法律文書等信息都能方便地得到查詢。
【輿論風向】社會公眾認為,「陽光司法」使民眾感受到法院、檢察院離自己更近了,感受到了司法的溫度,提升了司法公正感與公信力,提升了全民的法律意識。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紹興文理學院院長葉飛帆:「建成全國統一的案件信息公開平臺,有助於督促各級檢察機關陽光化運行、公平公正司法,也有利於檢察機關接受群眾監督。」
10.「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
【熱詞出處】曹建明在作最高檢工作報告時說,20xx年將紮實推進司法改革,經授權同意後,從生態環境領域入手,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輿論風向】「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自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來,受到輿論普遍關注。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屢屢提及「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
【精彩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行政機關違法行政或者不作為,對國家或者社會的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就可以由檢察機關當原告,將行政機關告上法庭追究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