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學攝影第二十二期 安全快門是什麼
2025-01-06 02:51:11
泡泡網數位相機頻道3月4日 告別了春節「漫長的」假期之後,大家也應該都回到了自己的「戰鬥」崗位。回顧整個春節假期,除了搖到手疼的紅包、根本不夠花的年終獎、以及默默增長的體重以外,也就是那一張張記錄著濃濃親情的照片,值得我們去回憶了。
為了能夠更好的將春節的種種記錄下來,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會選擇在春節的時候為自己添置一臺數位相機。而在經過了一假期的實踐與拍攝之後,很多朋友都會發現自己再設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已經對好焦點了,但還是經常會拍攝出模糊的照片。
實際,我們拍攝的照片之所以會出現上面的這種模糊的現象,通常只和兩點有關。第一是拍攝時候的對焦點位置,而第二就是拍攝時的快門速度。對焦點大家都應該不難理解,所以本人在這不為大家做過多的解釋了,這次讓我們來說說拍攝過程中的最低快門速度,也就是高手們所謂的「安全快門」。
什麼是「安全快門」
評價一張照片好壞的基本的要求,就是拍出來的畫面是否清晰。眾所周知,想通過手持拍攝來得到一張清晰的照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快門速度,但是如果快門太快的話,拍攝出來的照片又會出現曝光不足的情況。
所以在三十年以前,經過不斷拍攝和反覆的實驗。攝影師們得出了一個「手持相機保證清晰照片的最慢快門值」理論,也就是我們這次要說的「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的起源
「安全快門」的定義,最早起源於相機的膠片時代。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拍攝完照片之後是無法即時查看的,照片最終的效果也只能在衝洗之後才能知道,如果照片拍攝的模糊或者曝光不足的話,人們很難在進行補救和從新拍攝,所以在當時「安全快門」的理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安全快門」適合數位相機嗎?
當然,拿一條三十年前的攝影理論來約束現在的數位相機,的確顯得有些「無理取鬧」。所以我們在研究「安全快門」適不適合數位相機之前,要先明確一下使用「安全快門」的基本條件。所謂「安全快門」的基本條件,第一點是在手持相機拍攝的情況下,不使用三腳架和其他幫助穩定的器材。第二點是拍攝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拍攝的人和相機不存在位移的情況。第三點是拍攝環境的亮度要保持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範圍內,也就是拍攝環境不能夠太亮或者太暗。第四點是被攝的人或物要保持相對靜止。
從以上三點來看,貌似數位相機也可以像膠片相機一樣使用「安全快門」的理論。但是別忘了,現在的數位相機上面還有一項功能是膠片相機所不具備的,那就是「防抖」功能。那是不是數位相機有了「防抖」功能之後,「安全快門」的理論就不適合數位相機了呢?實際本人覺得,有沒有「防抖」功能和可不可以使用「安全快門」的理論之間不存在替代關係,而是一種互補。就好像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本來都已經知道撞車之後會彈出安全氣囊來保護我們,但是我們還是要繫上安全帶。
不同相機如何計算「安全快門」
說了這麼多「理論廢話」之後,讓我們聊點真正有用的東西。洋洋灑灑的說了一大堆,到底「安全快門」怎麼計算呢?實際,簡單一點、籠統一點的說,安全快門定義就是︰快門值不慢於1/當前鏡頭焦距。舉個例子:假如你使用的是全畫幅相機配50mm的鏡頭,那麼「安全快門」的快門值就是1/50s。再換個例子:假如你使用的是全畫幅相機配24-70mm鏡頭,那麼當鏡頭在最廣端24mm時的「安全快門」就是1/24s,反之在70mm端的時候「安全快門」就變成了1/70s。
除了全畫幅以外,數位相機中還存在APS-C畫幅的相機。與全畫幅不同的是,我們在計算APS-C畫幅相機的「安全快門」時,要進行一些簡單的換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把實際焦距換算成等效焦距。比如說佳能APS-C畫幅的相機配50mm鏡頭,在計算焦距的時候要乘以1.6的「焦距轉換係數」,所以50mm的鏡頭在佳能APS-C畫幅相機上面的等效焦距為80mm,因此50mm鏡頭在APS-C畫幅相機上面的「安全快門」為1/80s。而因為尼康的APS-C畫幅要比佳能的稍微大一點,所以尼康APS-C畫幅相機搭配50mm鏡頭,我們只需要乘以1.5的「焦距轉換係數」就可以了,也就是說50mm鏡頭在尼康APS-C畫幅上面的「安全快門」為1/75s。
「安全快門」至今仍然有效
總體來說,「安全快門」就是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的一個參考值,並不能把它看的太認真,拍攝中的實際情況,會因為拍攝環境和操作相機的人而不同。 在攝影器材在各方面都相比以前的膠片機有了大幅提高的同時,也保留了很多原有的攝影理論。所以「安全快門」在現在來看,其實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而且,對於小白這個階段來說,知道一些別人所不知道的攝影知識,遠遠要比實際拍攝出一張瞠目結舌的照片來的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