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海的作文1200字
2024-04-13 21:51:06 1
篇一:
海,僅僅只是景色嗎?不,不是的,海是一幅可以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海,難道只是人們用來觀賞的景物嗎?噢不,不是的。海,讓觀海的我如痴如醉。
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海那麼吸引我,讓我如痴如醉。因為當我傷心難過時,海風平浪靜,海陪著你難過;當我開心歡樂時,海歡鬧喧騰,海跟著你一起開心歡樂。當月色朦朧時,雲裡滲透出的月光灑在海上,波光粼粼;當紅日浮出海綿時,火紅的太陽,陽光照射在高低起伏的海面上;當你站在遠處,望著那道海天相吻的海平線,海平線連著連綿不斷的小山巒,淡淡的雲霧籠罩這山巒。
我是一個在海邊出生、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海就是我的玩伴。我喜歡在海邊街上奔跑,海浪翻滾,海浪裡夾著一個個被海浪翻起的小浪花;喜歡拿海岸上的小石子「撲通」一聲扔進海裡,因為這樣很好玩。喜歡在沙灘上印上自己的腳印、手印。因為覺得在印上自己的腳印和手印的那塊位置是專屬於自己的地盤。喜歡在沙灘上畫畫、寫字,會覺得那是一幅幅很好的作品。常常幻想,在海的那邊,有一位王子,正在向我緩緩走來。
長大後,海更像是我知心的朋友,它了解我的一切,洞察我的一切。我傷心憂愁時,我會去到海邊,我把我的小手放進海裡,海水拍打著我的小手,仿佛在安慰我,仿佛在說:你這雙手,不是拿來擦眼淚,而是拿來創造奇蹟的。我把我的腳丫子放進海裡。海面被風吹起了一些小波浪,波浪夾著小浪花,輕輕地、溫柔地「吻」著我的腳丫子,仿佛在對我說,不要傷心難過,痛苦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只要你熬過去了,迎來的就會是幸福快樂的生活。不要委屈,因為還有我陪著你,天塌下來了,有我頂著,天大的委屈,有我陪你,我是你可以訴苦的對象。
當我老去時,我希望我還能像小時候一樣,站在海邊看海,看著卷出一點浪花的大海,而在我的身後,站著很多愛我的人,我的老伴,兒女、孫子孫女們,希望他們也能像我一樣愛著海,希望他們的下一代也同樣一樣愛著海。
為什麼海能讓我如痴如醉呢?因為它是從小到大都不會離開我的,因為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因為它是能夠陪伴我一生。
篇二: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放翁曾道。
作為社會生活兩種組成文化,若把被稱作軟性文化的人文與被稱為硬性文化的科學比作那濤濤河湖,生活便是那三萬裡河湖向東注入的茫茫碧海,浩渺無垠。
人文,因其獨特的社會歷史性,從微觀上改良生活。
英國王妃曾這樣說道:「沒有什麼比幫助社會上最羸弱無助的人給我帶來更大的快樂,這是我生活的追求和內容,是命運的安排。無論什麼人遭遇不幸都可以搶我發出呼喚,無論他們在何方,我都將飛馳而去。」
她曾主動握起愛滋病感染者的雙手,她手心的溫度取走了世人關於愛滋病的畏懼和偏見。從癌症、殘障病人到酒精中毒的患者,她一步一腳印走出了一條鳥語花香的小徑,希望與感動同在。
有人曾說:「她最迷人的地方便是那雙寶藍色的雙眸,美麗並執著地宣告世界——弱者最大的敵人是隔閡而非貧困。」
人間大愛,春暖花開。感受到了嗎,陽光照進冰窖那種溫度就是黛安娜手心的溫度。是人文關懷和大愛喚醒了一個時代春意盎然的生活。
作家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中說道「沒有什麼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可貴。」這句話以其獨特的人性光輝打動了無數讀者。
如他所言,人文就像生活中必須的糖分,給苦難中踱走的人們送上甘甜,給悲痛中的人寄去安慰。
近來興起的「莫言熱」,表面上是對中國諾貝爾獎第一人的熱捧,參讀其書,不難發現這一現象實質反映當代國人對人文關懷的渴望。由此不禁想到日前印度擬給窮人建救濟帳戶。藉此帳戶,依靠政府,救濟的人可以直接去銀行領取救濟金。
凡此種種,不難看出,人文以其獨特的溫暖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拓寬了生活的廣度。
同時,科學以其特有的嚴謹以及理性,從宏觀上改變生活。
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曾說:「科學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
如他所言,17世紀末荷蘭透鏡製造商列文·虎克從自己牙齒上取下一些汙物,並通過顯微鏡開始觀察這些東西,他認為這裡似乎有小生物在動。三個世紀後,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生物理論,這個理論終將傷寒、小兒麻痺症及白喉攻破,提高了醫療水平和生活質量。
由此不難看出,科學對生活的影響和人文不同之處在於,人文的影響是趨於微觀的,現實的,帶有感性認知的,而科學的影響是宏觀的,未來的,基於理性分析的。
同時,科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彌補了人文影響的盲點,讓生活更加完整。
19世紀,達爾文到達非洲原始部落,發現那兒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野蠻生活——食物不足時,孩童將會作為食物被吃掉。此後達爾文高價購買了當地的一名男嬰,讓他接受最文明先進的科學和禮儀。待他成人後,把他帶回部落並叮囑他用關懷、愛與知識去改變部落狀況。
一年之後達爾文在部落再找不到男孩時,部長解釋道:「他成天只會誇誇其談,連只兔子都不會殺,留著他太無用,就把他吃了!」
受此重創後,達爾文意識到人文方面的努力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起到作用。於是潛心研究,創立了進化論學說,更深刻地動搖了人們的觀念,促進許多地區野蠻生活到文明生活的轉化。
如阿羅什所說「科學研究最終會是自然作用於人類的提高與進步。」若說人文是使生活範圍更廣,那科學便能使生活深度更深,是更根本的方面作用於生活,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同時,人文與科學這兩條支流相互區別,共同作用於生活。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江澤民曾說:「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
反觀如今社會,科學作為外來文化與一些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思想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分歧,造成科學基礎薄弱,然而人文方面的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佔主流。但毋庸置疑的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在科學與人文的交融中,我們迎來了久待的錦繡山河滿園春。
科學宏觀改變生活,人文微觀改良生活,相互交融,共匯一片碧海茫茫,雲色蒼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