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2024-05-14 10:44:06 1
篇一(1200字)
時間如白駒過隙。距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已經70年了。整整70年,中國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追思70年前的日子,是所有中國人民都不願提及的一段苦難,然而,正如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所講的那樣,苦難有時候也許正是輝煌。
是的,70年前的今天,中國以犧牲3500萬人口的巨大代價換來了日本侵略者規規矩矩的坐到了桌子上來,向世界宣告投降。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將中國拖入了一個苦難的深淵,一個地獄的深淵,一個不堪回憶的深淵。作為後來人的我們,站在歷史的門檻上,回望這段歷史,紀念這次勝利,不禁感慨萬千,淚流滿面。但是正如習近平同志講的那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強調牢記歷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今天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更應該銘記和傳承的是那段中國人民英勇抗爭史詩中凝聚和傳承下來的民族精神。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我時時在心裡叩問。有些精神,你很難用言語總結,但是他就是有一種力量讓你我熱淚盈眶,充滿力量。是的,這是一種磅礴的力量。抗日戰爭,那雄偉瑰麗的抗爭圖景,每當展開之時,總像積蓄已久的瀑布,直下銀河衝入九天。一次次會戰、一次次衝鋒、一次次圍城、一次次吶喊、一次次奇襲,一次次浴血奮戰、一次次同歸於盡、一次次彈盡糧絕、一次次英勇犧牲。在為民族獨立而進行的艱苦卓絕鬥爭中犧牲的,有數以百計的將軍,更有數以萬計的黎民百姓。
還記得嗎?在異國他鄉,在71年前的緬甸野人山山區叢林,面對日軍的追擊堵截,一支英雄的部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00師官兵在師長戴安瀾的帶領下,跋山涉水,艱苦奮戰,最終戴師長在突圍中不幸腹部中彈,壯烈殉國。他在寫給自己妻子的遺書中寫道: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為國家戰死沙場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這就是中國軍人的不朽的錚錚鐵骨。當滿是血跡的靈衣覆蓋著戴安瀾師長的遺體到達昆明時,數十萬百姓自發在街道兩旁躬身迎接,迎接自己的英雄回家。毛澤東同志聽聞戴師長殉國的消息後,親筆為他寫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為他題寫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天才的戰術大師左權將軍,在抗擊數倍於自己的日軍進攻中,為了保護八路軍總部機關成功轉移,不幸犧牲,甚至都沒來得及留下一句話。那些為了國家民族未來,遠赴異國他鄉的遠徵軍將士更是所有中國抗戰軍人的光輝代表。緬甸野人山,留下了多少英靈的屍骨,後有追兵,前無去路。有的部隊為了成功突圍,不得不把老弱傷殘的戰士留了下來,讓他們自力更生,聽天由命。有些戰士面對敵人的包圍堵截,堅決不投降,最終選擇集體自焚,英勇犧牲。幾十人啊,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在離祖國僅僅幾十公裡的邊境上,銷毀了一切武器車輛後,澆滿汽油,向自己點火,將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化作了那熊熊燃燒的大火,化作了那他們身體凝聚而成的一縷縷青煙,飄也要飄會家園的上空。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不正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詮釋嗎?這不正是中華民族頭可斷而身不可屈,命可無而氣不可絕的精神的最有力註腳嗎?
正是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撐起了這個民族在一次次苦難、一回回屈辱中奮起抗爭,永不言敗。正如習近平主席講的那樣,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了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了中國人民抱定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抱定了血戰到底、抗戰到底的信念,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了中華民族有了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有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今年,正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國內利益調整、矛盾凸顯,外部環境表面平靜、暗流洶湧。正如國歌提醒國人的那句真言一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面對改革阻力、面對矛盾困難,每一名中華兒女,都應該傳承起抗日戰爭中英雄前輩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勤勉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我想,這應當是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應有之義。
篇二(1200字)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
70年前,當中華民族最終奪取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時,血火淬鍊的抗戰精神,在歷史長空定格成永恆。70年後,當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處於一個關鍵時期時,永垂不朽的抗戰精神,又再次令我們憶起那段屈辱的受難史。
70年前的中華民族大敵當前,人們卻能夠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戰勝侵略者。70年後的今天,生活在蜜罐中的我們這一代又能否真正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又能否真正感悟到什麼?
以史為鑑,毋忘國恥。「起來,不願當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每當威武雄壯的國歌奏響時,你都聽到了民族的呼喊,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嗎?70年前的戰火硝煙早已散盡,但高亢的旋律依然激起我們奮鬥的豪情;70年前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雖已完成,但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依然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低首冥思,我不知該以什麼形式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因為每一次的回憶和查找資料都是一次傷口的撕扯。我無法控制內心的洶湧,當看到那一幅幅記錄著日軍獸行的圖片時,無盡的悲傷和憤慨向我湧來,如野獸般將我吞噬乾淨。
我曾經偶然看到過一些慘絕人寰的圖片。其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幅是一個革命老漢的頭顱被架在一段破爛的木樁上,木樁上螞蟻成群。那位老漢的臉上仿佛掛著輕蔑的笑容,嘴裡還叼著一截煙屁股,那一道道深如溝壑的皺紋如菊花般地在他瘦削的臉上綻放出最偉大的光彩,那一縷英魂永垂不朽……
艱苦的磨難,壓不垮中國人民;殘暴的敵人,只能激發起中華民族誓死抗爭的英雄氣概。「風在喉,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振聾發聵的吼聲,伴隨著黃河的滔滔水聲,流傳至今。這是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誓言,是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戰精神生動、有力的詮釋和展現。
看!國難當頭,英烈輩出。從楊靖宇,趙一曼到齊白石,梅蘭芳……無論是共產黨員,還是生活名流,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是一曲盪氣迴腸的愛國之歌。拋頭顱,灑熱血。當打完最後一顆子彈時,狼牙山五壯士毅然砸槍跳崖;當被敵人圍困於河邊時,8位女英雄誓死不屈,挽臂沉江。
壯烈浩氣長存,公道自在人心。歷史女神高懸天際,如今,她扇動翅間清風,吹散迷霧,還長眠於九泉之下的中華英烈們以公道,令他們的英雄事跡永載史冊,萬古流芳;令他們的名字永遠在中國人的心扉上熠熠生輝。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筆觸,走過時間的滄桑,空間的遼闊。我想令人們回憶起65多年前那場悲壯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鬥爭;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迸發出的神奇力量。我們紀念這場戰爭,不是為了仇恨,而是著眼於未來。歷史是不能忘記的,忘記意味著背叛。這段歷史,本應滲入我們的血脈,合成在我們的DNA中,成為子孫後代與生俱來的記憶。就像一個永遠醒著的傷口,以一種永遠無法迴避的痛楚,時時提醒我們落後就要挨打,中華當自強!
70個春夏秋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已70周年了,由此而激發出的愛國主義熱情在神州大地上激蕩,在華夏兒女心中湧流。「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當前,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個大局,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憤學習之動力,熱忱報國之行動。就讓我們飛揚的青春和年輕的生命在為祖國強盛而奮鬥的過程中閃耀出奪目的光彩吧!
篇三(1000字)
戰爭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也留下了英雄,為了正義與和平而獻身的英雄。我們不能忘記戰爭,不能忘記死亡與毀滅,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的英雄們!
2015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2015年9月3日更是極不尋常的一天。這一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興奮的節日。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瀘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軍士奮起抵抗,拉開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的抗戰。
經過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奮戰,1945年8月,日本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洗刷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轉折點。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了,中國人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我們中國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就沒有現在強大的新中國。在這8年的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在淞滬會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臺兒莊戰役,還是在百團大戰中,是無數的戰士們拋顱頭,灑熱血,他們是抗戰中最偉大的英雄!是他們向世界昭示:中國人民不可侮!中華民族不可欺!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很多年,裡面的抗日戰爭小英雄王二小是我們千千萬萬的兒童心目中的英雄;董成瑞的名字永垂不朽,他捨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鬥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狼牙山五壯士,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如果沒有戰士們的浴血奮戰,那我們的國家就不復存在,那我們的民族就不復存在,那人民的自由和尊嚴就不復存在,我們今天享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讓抗日英雄們的鮮血白流!我們一定要努力讀書,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學習本領,為祖國的未來貢獻力量,為中國更加強大奉獻一生。
牢記英烈,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