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符號作文
2024-06-11 11:46:06 2
【第一篇:故鄉的符號】
在奶奶的家中,眼睛能夠飽覽古色古香的家具,鼻子能夠嗅到家鄉的氣息。至於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屬耳朵聽到的了,這是家鄉的符號,家鄉的標誌——一口標準的川音。
不論是走在大街上,還是呆在餐館中,一聽到家鄉的符號總是在眼前一亮,四處找尋,雖然是陌路人,毫不相干,甚至是家鄉的南北兩極,但總感覺有話可說,倍感親切。
對於家鄉的符號,奶奶可是一名最優秀的散播人,記得那幾天生病住院了,奶奶很著急得跑來醫院,從她的臉上我讀到了關愛和擔心。
本想安慰奶奶幾句卻被隔床小孩的奶奶搶先一步。
「老太太家裡哪裡的啊?」原來她聽出了家鄉的符號,臉上,喜悅與興奮交織著,奶奶也顯出幾分喜悅。
「富順那邊咧!」聽上去就像一種叫賣,一種吆喝,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這便是家鄉符號的特點。
「噢……」兩位老人熱火朝天的攀談著,好不熱鬧,從江東聊到江西,從四川聊到山東,從生活聊到子女。外人看來,就像是一對老姐妹,分隔多年,攢了一肚子話。
事實呢?把心與心聯繫起來的,正是這家鄉的符號啊。這符號,我不會表達,我不擔心這從小生活在華北地區的孩子會曲解家鄉的符號。
如今,流傳在大街小巷的,是普通話,這家鄉的符號早已不多見了。偶爾得以驚喜的,也是普通話版的鄉音,抬頭一看,竟是打扮得有些過分妖豔的時髦女郎,那種自發的,純樸的,天真的精神不見了,代之以塗紅抹綠,添金加銀,著力與對個性的追求,它的特色被無度的誇張著,它內在的靈魂與生命卻沒有了。
家鄉那邊,還依然以淳樸與天真傳遞著家鄉的符號嗎……
【第二篇:故鄉的符號】
我曾聽有人這樣說,倘若在外地碰到同鄉,便會油然產生親切之感,而且辨認「鄉親」也往往是極其容易的。因為同鄉之間都帶著故鄉的符號——鄉音
在寧波,人們每天都講寧波話。聽的、說的都是地道的寧波方言,於是一切習以為常,不以為怪了。但是若在異地外鄉,那便無異是貼上了標籤。
暑假,我去了北方。雖說同行的有好幾個「老鄉」,但一到北地,好像都受了那兒的影響,操起半通不通的普通話來了。以後的幾日裡,「浸泡」在異鄉的語調中,把自己的「鄉音」浸得夾七雜八的。
終於回家了,坐在微微震蕩的火車車廂裡,連日的倦意使我頭腦傾在窗邊,不知不覺地就睡著了。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朦朧中我忽然聽見一聲「阿拉寧波……」我一越而起,對同伴嚷道:「寧波到了!」他們先是一驚,而後便會心笑了起來。這時,我才順著聲音,搜索著鄉音的來源,原來是兩個老鄉正在那兒興致勃勃地聊天呢!
多麼親切,多麼有韻味,聽起來硬梆梆、脆崩崩的。我們寧波話就是有特色,什麼「透鮮臭冬瓜,刮亮鮮帶魚。」難怪滑稽演員常喜歡用寧波話來編相聲:「來去、咪紗線du來,du來勿du來,勿du來……」
隨鄉入俗,在異鄉,鄉音有時候會改,雖說有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但是,如果終日泡在異鄉的鄉音裡,那家鄉話從自己嘴裡流出來,也難免不大順當或南腔北調了。
但是,有一種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