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蝗鼠 軟萌的猛獸 靈活的胖子 基因突變後拿蠍子毒當止痛劑
2024-06-17 12:34:07
食蝗鼠控制疼痛反應途徑的細胞發生突變。在地球另一端,在美國及墨西哥,食蝗鼠共有3種,雖與家鼠同氣連枝,但是行為卻和別的老鼠完全不同—他們沒有搬倉、沒有偷糧食、只有吃葷的,取食昆蟲及節肢動物。食蝗鼠可長到9~12.7釐米左右,不算太大中規中矩,卻又異常兇悍。取食昆蟲。它能把各種昆蟲如螞蟻,蝗蟲和甲蟲等都吃得精光。他們攻擊性極強—和別的老鼠關起來,食蝗鼠不惜殺吃別的鼠。且食蝗鼠迎蜈蚣,用電光石火快速出擊,站位是蜈蚣鋒利爪所不能及處,通過反覆啃咬蜈蚣堅硬的外骨骼積累傷害,直至蜈蚣麻痺,平安吃下去。另外,食蝗蟲鼠會將自己的身體隱藏於草叢之中或與其它動物混群覓食。還有一種比較普通的劇毒獵物,就是蠍子。它們會從地面上跳下捕食蝗蟲和其它昆蟲。位於美國西南沙漠,還有一些食物資源缺乏,而且木蠍的量也很豐富,成了本地食蝗鼠主要食物。
常在江邊行,誰肯不把鞋溼,受毒物襲擊擊中不可避免。因此,食蝗鼠成了人類最常見的捕食者之一。不過食蝗鼠對於獵物放出的多種毒液有免疫力,這使科學家們感到十分不解。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一直懷疑食蝗蟲鼠是否有免疫功能,但卻始終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直到今天科學家們還不知道這些毒素對於食蝗鼠來說並不會致死是什麼道理。
由結論可知食蝗鼠感覺神經元發生了演化,能拒絕毒素,能阻斷疼痛信號。在毒餌中加入一些化學物質可以提高其毒性,如迷迭香提取物,但不能抑制這種作用。疼痛神經元具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鈉通道,分別稱為1.7和1.8。這兩個通道都是離子化鈉離子的途徑。研究顯示毒素在1.7通道的聯合作用下通道開放而鈉離子進入,疼痛神經元開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那麼一天,食蝗鼠調控疼痛反應途徑細胞變異。當蠍子毒液注射到人身上時,它就把毒汁噴灑在皮膚表面。被蠍子蟄得痛不欲生,徹底銷聲匿跡,卻像是注射了一劑止痛劑。這種突變是通過一個基因表達調控系統完成的。這一突變是高高興興地一代又一代繼承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