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開學第一課讀後感作文
2024-06-11 20:52:09 1
《開學第一課》以生命意識教育為主題,由「潛能」、「團隊」、「堅持」和「生命」四節課組成,倡議全國中小學校每年每學期都進行應急避險教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開學第一課讀後感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開學第一課讀後感作文1】
20xx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英雄不朽」為主題,開篇圍繞「愛國」「勇敢」「團結」「自強」4個篇章,從青少年的獨特視角切入,向我們真實講述一個個生動的英雄故事,讓我們共同回顧歷史!
對於今年上一年級6歲的孩子們來說國歌可能還是陌生的,第一篇「愛國」就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講起,通過秦怡老奶奶深情並茂的講述國歌中每一句歌詞的由來都是描寫當時的真實戰鬥的寫照,讓孩子深深的記住了這首歌!通過講述趙一曼、左權的英勇抗日的故事,讓孩子知道了什麼是愛國。在戰爭年代裡,愛國就是為祖國和同胞奉獻自己的一切,今天,把祖國當成自己的家一樣去愛護它,建設它,就是愛國。
第二篇「勇敢」通過歌曲和故事傳頌「王二小」這個13歲的放牛郎的英勇事跡,並邀請史林山老人親自講述這位小夥伴的故事,在講述過程中老人幾度落淚。通過老人的講述讓孩子記住了這個機智勇敢、意志堅強的大哥哥。勇敢這個詞的含義也深深印在孩子們的腦海裡。在戰爭中,勇敢就是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今天,不怕困難勇於擔當,就可以做一個勇敢的人。一聲警報聲引出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當孩子看到這個畫面的時候真的有些害怕,一下撲到我的懷裡,一個75歲老奶奶夏淑琴講述了她在8歲時的經歷,她是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之一,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懂得了一個民族如果忘記歷史,她也註定要失去未來!
第三篇「團結」,孩子第一次聽說「飛虎隊」的故事和「飛虎隊」這個名字的由來,當主持人問孫九宏爺爺「當年你們為救5名美國飛虎隊的隊員而犧牲了150人,您覺得值嗎?」爺爺的回答是肯定的「值得」!想像當年的那份友誼,中國人將永遠銘記!也讓我們知道了在戰場上面對敵人的時候,只有同心協力、並肩作戰的團隊才能克敵制勝。而今天的團結表現在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合作共贏!
第四篇「自強」通過一群小學生去革命老區體驗做個小八路,這部分讓孩子很興奮。也許這個時代再也不需要這麼小的孩子去打仗,但是我們要銘記先烈,用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建設我們的國家!王伯惠老爺爺告誡同學們,只有每個年輕人都懂得自強,國家才能強盛,才有和平生活,而上陣打仗則是要把學到的知識用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今天的孩子們是未來的主人,只有自信、自主、自強,才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要永遠銘記先烈,用少年自強宣言來表達我們對先烈的緬懷之情和決心建設強大祖國的信心:「我們是英雄的子孫,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時代,學習英雄的精神,接過英雄前輩的旗幟,從現在起堅定立志,把祖國的強盛當成自己的夢想。我們宣誓:誠實善良、勇敢自信,自立自強,做偉大祖國的接班人。」
【開學第一課讀後感作文2】
母親賜予我生命,國家滋潤我成長,在歌聲嘹亮的時代,我要高呼:「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古往今來,有數不盡的愛國人士都想歌唱祖國。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它鬥氣昂揚,豪情萬丈。唱出了作者的心聲,呼喚了人民群眾的心。難道他不是在號召大家一起歌唱我們的祖國,齊心協力保衛祖國麼?
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掏出了文天祥埋藏已久的心。說到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愛國。
我雖沒有他們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還是愛國的。祖國的美好山河孕育著我們世世代代。黃河母親是那麼的慈祥與偉大,歷經滄桑卻依然從青藏高原出發,不受任何沙石的阻礙,一直衝,一直衝向前方,因為她的子孫在哭喊。
祖國五千多年的文化依然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是我們祖國人民思想的精華。這也足以在其他國家展示我們祖國的優秀,它應當獨霸武林。因此,外國人都得隊我們見面三分禮。我們變的至高無上。
現在,祖國更是迅速發展,讓生活在戰亂中的人們擺脫了外國的剝削龜殼。1949年,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從此,人們都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現在,我們又向著共產主義邁進。那時,我們更能夠幸福、平安地生活了。而我是最好的見證人,我是21世紀祖國的花朵,我們正向著共產主義招手呢!繁榮昌盛的祖國也會笑著的。
歌唱祖國,是我此時的感受;歌唱祖國是時代人們的心聲。讓我展翅高飛,在廣闊的大地之上高唱:「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
【開學第一課讀後感作文3】
中央電視臺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父母教育我」,一個有關親子教育的問題。雖然講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但我想到的更多是父母對孩子的沉甸甸的、負責任的愛!物慾橫流的社會,難免會有所迷失。每一天,「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故事都在上演,父母的苦心,孩子的叛逆,糾扯著觀眾的心。其實,很多人很多家庭的悲劇,是孝道缺失的悲劇,如果我們都能像父母善待我們那樣,去善待父母,生活該有多溫暖人心。
孝是做人基礎。俗話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任何一種愛都應當回報,更何況我們的師長和父母呢?人不能忘本,孝心不能等待,不能忘記師長和父母的恩比山重,比海深。
不善待父母就難取善於人,與人不善則不能取信於人,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為社會所不容,為人們所鄙視,一個如果不知孝敬自己父母的人,就很難相信他的為人了。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善待老人其實就是在善待自己,普天之下人人都會老;你也要做父母,也願父慈子孝;自己不孝父母,何能期望子女敬孝與你呢?從教育後輩而言,也應從自身做起,以自我的實際行動,樹立孝順的榜樣。
我們最不能等待的是什麼?面對無力周濟窮迫的父母。也許;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忽視敬孝。有人會想自己住房太窄,等掙了錢有了寬餘的房子,就把父母接到身邊;有人想,自己手頭緊,等再掙一些錢之後,儘量讓他們晚年享幾天清福;有人說;目前工作不理想,等謀到好工作,再和父母住一起生活;有人說;她們沒給我好的前程,沒供成我上出滿意的學界,不可理會他們;還有人說;她們沒給我留下基業和治下家產,不贍養他們……聽聽這是什麼話,殊不知,歲月無情,生死難料。父母一天天變老,很快就步入風燭殘年,一不留神就踏入黃泉;人何期待,何等待慢。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不需要每天大魚大肉,每月有多少贍養費;只需求的是作為子女的幾聲親切的呼喚,幾句溫柔的語言,些許點滴的孝心;哪怕是一句真誠的問候,偶爾的噓寒問暖,甚至是在父母面前的撒嬌幾下,他們就會倍感欣慰。能達到讓父母體會到對自己從降生到長大成人、娶妻嫁夫、修房蓋屋;她們一世的心血都注入我體內的億份之一的情深,就是孝順。父母就會讚不絕口。何況,大孝子是人人稱讚,天地護佑呢。有人說:在孝道的天平上,不論是處豪宅,還是一片磚瓦,不論達到彼岸的一隻鴻鷹,還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不論是數以萬計的金錢,或者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他們都是等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