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優秀作文選登)
2024-06-20 23:36:07 1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仿佛置身於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崙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託爾斯泰以其深刻細緻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願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裡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著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後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後,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著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裡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於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並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著寧靜、鎮定的白雲,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託夫,華西裡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說:「《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嫋嫋升起時,也就意味著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著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讀罷《戰爭與和平》後,……
利用寒假這一段寶貴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列夫?www.99zuowen.com,託爾斯泰長達一百二十萬字的著作《戰爭與和平》,不禁鬆了口氣。這部帶有濃鬱的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恢宏巨製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託夫、華西裡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並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當時一系列的大事件。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看完整本書,我習慣性地閉上眼睛,腦海裡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如此真實和鮮活角色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說說皮埃爾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在上流社會過著衣食無憂卻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爾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實再扮演著太多太多的角色:貴族、私生子、超級富翁,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讀完了這本書,我接二連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觸,就如:小時候的我,總覺得戰爭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算是壞事,因為戰爭既可以掠奪他國的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當讀了《戰爭與和平》後,每當翻閱到那些描寫殘酷戰爭的篇章時,……
讀罷《戰爭與和平》,你真得會了解、聯想到很多很多……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000字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了。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託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託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託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託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託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託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託爾斯泰才成其為託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託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託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託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