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習俗作文精選五篇
2024-07-18 13:10:45
第1篇冬至的習俗250字
今天是冬至,媽媽說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是我家鄉的風俗,早上吃過飯媽媽和我就去超市買包餃子用的材料。有雞蛋和韭菜,,,,買完菜回到家媽媽就沒閒著,就開始剁餡,然後我就學媽媽以前的樣子,開始和面。因為是第一次和面,首先我把一碗麵倒到盆裡,澆上溫開水就開始和起面來,看起來有模有樣的,可是完全不像想像的那麼簡單,不是水少了,面太幹了,就是水倒多了,和的面就變稀了,反覆了好多次才把面和好,但是和的面卻太多了,恐怕我們一中午都吃不完,這時,媽媽的餃子餡也剁好了,我們就忙活起來,開始包餃子了。
餃子在媽媽的教導下,似像似不像的都包好了,最後終於吃上了,我自己包的餃子。
真是開心的一天呀!
第2篇話說冬至
聽老人們常說,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難熬的日子就到了,數九寒天的日記就開始了。可今天並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節.古老的節氣,遙遠的由來,卻是今天的好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天文學角度看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所以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人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吃餃子,你知道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餃子了嗎?趕緊去吃吧,要保住你的耳朵平安過冬哦。哈哈哈哈!!
第3篇冬至節夜的溫暖
冬至一到,三九嚴寒開始了。冬至的前夜,我們叫冬夜,是一年中最漫長的寒夜。在農村常聽老人說:「冬至大如年。」「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所以每年冬夜,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花生、葵花子、炒豆子……吃得開心,睡得也香。
我是住校生,沒事又不好請假回家,看來冬夜要在學校裡過了。冬夜那天,北風呼呼地刮在臉上,像刀割一般。前一天還在樹上飄零的幾片梧桐葉,再也停留不住腳步,紛紛逃離那凌風的高高枝頭,投入大地媽媽溫暖的懷抱。從中午開始,就陸續有家長來校看孩子、送東西。我想:今天爸媽都上班,家裡不會有人來看我了,我真的得凍上一夜了。
晚自修時,同學們再也沒有心思看書寫字,紛紛拿出自己家裡送來的食品,那份喜氣早已流露在臉上。只有我和幾個路遠的同學坐著發呆,班長凱玲走過來,手上捧著瓜子,送到我面前說:「章夢婷,這些瓜子給你嘗嘗吧。」沒等我說謝謝,同伴宇芳和林平也送來了她們父母買的花生、炒熟的玉米粒……我感動得要掉眼淚。這時,我們的班主任王老師來了。雖然圍著圍巾,但她的臉被寒風吹得通紅。我知道王老師她昨天剛值過班,今天晚上不用來學校的呀?只見她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提了一大包東西,同學們的這一幕早已映入老師的眼帘,她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老師走上講臺,放下手裡的東西,對同學們說:「今天是冬夜,我們大家一起來吃花生,過過節吧!」老師特意給我捧了一大捧花生,再給四十多個住校生每人分了一大把,隨後又表揚了那幾個關心別人的同學。我們吃得津津有味,邊吃邊猜老師給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白胖子。」那種特有的熟花生的香氣瀰漫了整個教室,窗外雖然寒風襲人,教室裡卻暖氣十足。
那一夜,我覺得特別暖和,睡得也特別香、特別甜。多麼難忘的冬夜。老師啊!您就像冬夜裡的火爐,把自己燃燒得旺旺的,然後給我們無盡的溫暖。
第4篇冬至節的習俗
小編導語:作為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更多關於冬至的習俗盡在巨人作文網。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第5篇冬至的習俗_500字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而且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些有趣的習俗文化,比如中秋吃月餅,重陽登高,七夕節示愛,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冬至了,因為那天可以吃到湯圓,各種口味的湯圓,還記得去年的冬至,老師利用了一節課的時間,給我們講了冬至的來歷,相關傳說,相關習俗和現代人如何過冬至,還有怎麼做湯圓。
冬至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根據史書記載,冬至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
關於冬至的傳說是這樣的: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講完了這些,老師把我們分成了8個小隊,我和楊晨曦、林朝植、黃顏翔、黃偉森和陳主傑分在了同一小隊。
最後,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視頻,這個視頻告訴了我們怎麼包湯圓,將面和好,餡做好,然後將面做成一個個小小的圓扁片,將餡放進去,收口,掐掉多餘的一點,搓圓。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我真期待明天的到來,希望明天的DIY湯圓活動開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