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作文:「臘八節」還有這樣的習俗
2024-07-09 12:43:45
篇一
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又到了。在中國民間的節日中,臘八節雖不及春節、中秋、端午、重陽等那樣熱鬧隆重,但由於歷史悠久,傳說動人,還是頗有影響的。今天就是臘月初八——臘八節。
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叫了起來,說是要帶我去姥姥家去,我聽後立馬就起來了,隨著媽媽到了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後已經快要到中午了,姥姥和媽媽便去了廚房做飯,我便和小弟玩兒,不一會只見媽媽端著一大碗粥從廚房走了出來,我好奇的看了看粥裡邊的東西,發現裡邊是一些大麥米、白雲豆、赤豆、綠豆,和花生、棗、杏仁、核桃、慄子、蓮子、百合、桂元肉、葡萄乾以及各種各樣的米和豆子等組成。
我問了問媽媽,媽媽說:「這是臘八粥。」我又問媽媽:「這臘八粥是怎麼來的呢?」媽媽說:「臘八節本是佛教的節日。據印度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經出家修道,但是經過了6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沒有能在精神上擺脫對人生的各種苦惱。
這時他已經飢餓疲憊到了極點,幸好有一個牧女給他送來了奶粥使他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汙垢,最後在菩提樹下靜思7日7夜,終於覺悟成佛。於是佛教使把這一天作為「成道節」來紀念。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臘月初八,遂以「臘八」為成道節。古時候,每逢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誦經紀念,並且仿效牧女獻乳糜事,以各種香谷、果實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
我聽完媽媽的說法後立即上網查了一些關於「臘八節」的資料,原來臘八粥,民間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臘八粥的吃法和做法也不同。民間最初只是在臘八這天,用紅小豆煮粥。
查完後,我不禁感嘆起來,原來「臘八節」還有這樣的習俗。我暗暗發誓要好好學習,多多了解我們中國的習俗。
篇二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一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