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臘八的作文:臘八節的由來及風俗習慣
2024-07-10 18:05:45
農曆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這一天,各地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一習俗最早開始於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當時,每逢臘八,不論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或自家食用,或分贈於他人。
關於臘八粥的由來,有著多種傳說,一種是源自釋迦牟尼成道說,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在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誦經,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由來的另一傳說是,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從監牢的鼠洞裡刨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便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不一定可信,但臘八節的來歷與慶祝農業豐收有關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有連同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一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而以豐盛的多種農副產品合煮成的一種粥來祭祀,也確實集中反映了農業豐收的成果。
家鄉口岸過臘八節和吃臘八粥的習俗由來已久,記得小時候,每到臘八時,家中總要煮上一大鍋臘八粥。臘八粥其實就是青菜粥,但要比平時的青菜粥講究得多、也好吃得多。我們這裡群眾的做法,臘八粥裡除了大米和青菜外,至少應該要有八種以上的食材一起煮,煮成粥後各家之間還互相攀比,看誰家臘八粥裡花式品種多。一般來說,這八樣食材是指:芋頭、山芋、南瓜、花生米、紅小豆、豇豆、銀杏、紅棗等,其實,各家的經濟情況和飲食習慣不同,煮臘八粥的食材也不盡相同,加入的食材也不一定限於八種和具體哪八種,有的人家甚至有達到20多種的。這時,臘八粥的「八」字,就不再專指臘月初八,也不是指粥裡食材的品種是八種,而是有品種繁雜,雜七雜八的意思了。
小時候,為了吃上一頓臘八粥,母親早早就要做好各種準備,芋頭、山芋、南瓜是平時留下的,豇豆莢要在夏秋煮熟後曬乾,銀杏、紅棗都是平時捨不得吃省下來的,煮粥時,再選用上好的粳米,將經霜打過的青菜入鍋,那這臘八粥就非常好吃了。為煮臘八粥,母親從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該送人的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當天吃不完還有剩的,被認為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解放後好幾年,口岸人過臘八節還保存著這樣一種風俗,幾座大一些的廟宇的和尚總要外出化緣,為煮臘八粥做準備,臘八這一天,每座大廟都要煮上幾大鍋臘八粥,施捨給窮人和廟裡的施主,一般人家也都用大碗到廟裡盛上一碗拿回家供全家人分享,據說吃了廟裡的臘八粥可以祛病免災。這之後的幾十年,廟裡的和尚流散還俗,送臘八粥的習俗也隨之中斷。近年來,重新恢復的寺廟又將臘八施粥的習俗恢復了,到了臘八這一天,前往寺廟吃臘八粥又成了當地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