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觀後感800字
2023-08-12 14:32:34 1
引言:伴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製造已家喻戶曉,而享譽天下的中國品牌則鳳毛麟角。為更好推廣經驗、提升中國品牌國際影響力,近日,按照中央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組織「中國品牌」大型報導,集中大篇幅報導伊利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樹立「中國品牌」的做法和經驗,為廣大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參照樣本。
「做強做大中國品牌,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像伊利那樣尊重市場規律,堅持創新驅動,內外兼修,全面兼顧,才能夠夯實基礎,樹立形象,既贏得今天的市場,又獲得發展的潛力!」4月8日和4月11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連續兩次聚焦伊利集團,以伊利為例研討了將中國品牌做大作強的經驗。
「我們和全球最頂尖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通過創新開發出更好的產品,反向再回流到中國的市場。」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介紹了伊利的「反式創新」經驗:運用全球資源、全球智慧,開展創新體系建設,打造贏得全球信賴的「中國品牌」。
樹立中國品牌是助推中國經濟發展,引領行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伊利通過「內功」與「外功」共同發力,已經成為行業的巨頭、消費者心目中高質守信的標杆。
「品牌,實際上就是顧客對於一個企業和它的產品建立了信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品牌培育專家組組長周宏寧說。在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年度中國商品銷售結果統計顯示,20xx年,伊利集團在全國乳製品綜合市場、奶粉市場、冷飲市場、液態奶市場以及兒童奶市場5個市場佔有率第一。它代表的不僅僅是消費市場格局的變化,更代表的是消費者對於品牌的信任度。
伊利集團目前已經是全球乳業10強中唯一的亞洲乳企,被國外權威機構稱為「引領中國市場成為全球乳業的中流砥柱」。如今,伊利的全球戰略被稱為「全球織網」,構建了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創新體系、全球市場體系三大體系,在世界乳業三大傳統板塊歐洲、美洲、大洋洲都進行了戰略布局,核心是用全球最優質的資源服務市場。
《焦點訪談》節目同時強調,雖然進入國際視野的中國品牌日益增多,但當今絕大多數全球品牌仍為西方企業所擁有,我國品牌上數量還不夠多,還沒有形成一個強勢的群體。在這種情況下,在乳業等領域,有一些中國品牌如伊利已經佔據了一席之地,成為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品牌,而在更多的領域,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伊利」這樣的中國品牌。
在節目中,全國品牌評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劉卓慧特別強調創新對中國品牌建設的重要作用,她說:「近百年來品牌打造的歷史,都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歷史,而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深刻體會也是這樣,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要自己去創新,這樣我們的品牌像拳頭一樣,才能打得響。」在創新戰略驅動下,截至20xx年底,伊利集團授權專利數量總計1682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374項,發明專利364項,發明專利的授權率繼續穩居國內乳品行業首位。
在接受《焦點訪談》節目採訪時,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表示:「品牌建設是戰略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要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的競爭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指出,中國製造要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要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要向中國品牌轉變,中央的這一系列指示就充分說明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也對我們品牌建設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他特別強調了品牌的「內功」:「品牌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伊利經驗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多年來,伊利致力於打造最完善的管理監控體系、國際最嚴格的檢驗標準、所有產品的全程追溯、透明化的監督平臺,生產出一杯又一杯代表著安全、健康的「中國製造」牛奶。
「品牌是一個產品的無形資產,是一個企業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也是一個國家展示自己形象的名片。」歸根到底,品牌過得硬、叫得響、有底氣還是來自於質量和信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經濟要努力實現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這個過程既是對市場活力和潛力的激發,也是品牌孕育成長的巨大機遇。伊利目前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全球乳業10強。希望在眾創時代能夠有更多與經濟發展成就相匹配的中國品牌應運而生,用實力和口碑贏得市場的尊重。
全球織網、創新驅動、質量領先……伊利在創建中國品牌的道路上「內外兼修」,在全球範圍內樹立中國乳業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全球消費者和合作夥伴的認可。此前,人民日報在頭版介紹了伊利集團打造中國品牌的做法,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新華社、中新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重要中央媒體先後報導了伊利集團通過國際化發展,樹立中國品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