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傾聽魯迅作文
2024-08-03 15:55:10 1
導語:魯迅的精神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可以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小編整理傾聽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傾聽魯迅
魯迅1881年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議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起為首的改良派展開了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的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他是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20年後,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魯迅的15部小說中有六部代表作:《一件小事》、《狂人日記》、《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我從中摘抄幾句精彩片段: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
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一件小事》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狂人日記》
可是,這樣一位大文豪,離我們而去。「魯迅先生‚您在哪裡。」永別了,魯迅先生。
第二篇:傾聽魯迅
之於魯迅,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不過是一群喪失聽覺的病人,只看見他揮起重錘在20世紀初的中國文壇上砸出一個無法磨滅的印痕,卻沒有用心去聆聽那扣問靈魂的低沉又濃重的思想之音。在我們看來,魯迅是偶像,是時代的支柱,他和他砸出的無法磨滅的印痕一樣是堅不可摧的;可在他的時代,在他作為一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人而沒有被神化的時候,他走的每一段路都布滿荊棘,在救國救民的這條路上,他是最辛苦的一個。我不知這個比喻對不對,但我覺得,魯迅就像那隻荊棘鳥,即使咽喉被荊棘刺穿,他仍然在歌唱。
那時的中國處於一個歷史的過渡,古老的文明在一個封閉的狀態下迎接強大的西方潮流的衝擊,被動地做著反抗。中國夜郎自大的迷夢做得太久了,以至於當時能覺醒的人寥寥無幾。魯迅是其一。魯迅幸,魯迅也不幸。「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在改變他們的精神。」這就是魯迅所認識到的中國苦難的結症所在——不是體魄是否強健,而是是否有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也成了他日後為之奮鬥的理想。魯迅幸,他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又有了指路的明燈。魯迅不幸,因為在他起步之際,他是孑然一身,巨人找不到和他並肩作戰的同伴。魯迅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是超前的,是與那些還陷在迷夢中的百姓脫節的,高處不勝寒哪。當魯迅為「醫治」國人的精神而四處奔走,振臂高呼時,回應他的竟是黎明前的丁字街口,人們鴨子一樣地伸長了脖子看殺夏瑜的情景。只能說魯迅是一個寂寞的先驅者。
當魯迅用博大的心靈感受著外面的世界時,他為中國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沉默而感到震驚。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固有沉默是頑固的,本不是幾次思想變革就能打破,辛亥革命不行,五四運動也只激起學生們的熱情。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和近百年的列強入侵,國人的沉默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這種全民族的沉默表現的是一種自我孤獨,誰也不會感受到別人精神上的痛苦,中國就是在這樣的沉默中漸漸停滯不前的——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渴望著「在將來,圍在高牆裡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魯迅是一個開了口的人,不幸的是沒有人來附和他。魯迅回陷到了沉默中去,心靈的沉默,這其中包含著多大的痛苦,我們無法猜測,可在這沉默爆發後激發出的力量,我們都有目共睹。
屈原曾經反覆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生活在中國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的人民的命運總是牽動著文人的心,他們總是在烏雲蔽日時,衝破雲層,帶給人們光明和希望,哪怕要面對麻木與背叛,哪怕要承受孤獨,他們也一樣上路前進,為了實現理想而上下求索。
魯迅的精神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可以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他是一個響亮的激情澎湃的高音,他值得每一個人聆聽,用心地聽。
第三篇:傾聽魯迅
當韓寒的零下一度冰凍了我們,當郭敬明的華麗憂傷覆蓋了我們,我們是否還記得那個愛憎分明、冷峻嚴肅的魯迅,記得那個語言樸實、清新的《朝花夕拾》?進入初中,第一次完整地接觸魯迅的文章,利用假期,讀完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回憶散文集,記敘了魯迅童年生活和青年求學歷程。反映了當時社會鬥爭的痕跡。讀《阿長與〈山海經〉我看到了魯迅的保姆長媽媽:「滿肚子是麻煩禮節」的性格;讀《二十四孝圖》讓我感受到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讀《五猖會》我看到了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摧殘;讀《無常》我讀懂了魯迅對打著「公理」旗號的「正人君子」辛辣的嘲諷。
魯迅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神聖的名字,但通過《朝花夕拾》我又重新認識了他。喜歡魯迅的幽默,他的作品很真實,在寫同學範愛農時他會寫「範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在渺視。」生動的表現出了一個人的特點。
喜歡魯迅兒時的童趣,在百草園捉蟋蟀、玩斑鳩、採桑葚、浪漫的童年引起了我們的共鳴,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現了魯迅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熱情。
喜歡魯迅的溫情,藤野先生認真的教學態度給魯迅帶來以信心,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尊敬一改往日他冷峻的一面。
我喜歡魯迅的文章,語言犀利如刀,剖開舊社會的黑暗,抨擊反動勢力;手握筆桿,魯迅書寫他如詩的童年,透過現象揭露了社會本質。
讀《朝花夕拾》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