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以怒為己任
2024-07-09 05:08:46 1
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質問,如驚雷般振聾發聵,在日益麻木的人群中,點亮了很多人權利意識的火炬。是的,表達憤怒,是一個公民理應享有的權利,更是不容推卸的責任。
優美的環境、生存的保障、公正的體制、言論的自由……我們有權享有這一切使人性得到尊重,使地位得到認可的權利。當這些權利被利益薰心的少數人與尚未完善的體制破壞時,我們應選擇「生氣」,我們可表達憤怒,而不是低下頭沉默不言。在這個面對假惡醜「集體噤聲」的時代,我們要有勇氣表達我們不滿的情緒。唯有這樣,我們的法治才會得以完善,那些漏洞才能得以彌補,我們的國家才有力量進步。換言之,表達憤怒,實為社會改變與向前邁進的強大推動力,表達憤怒的我們是在為社會這匹馬兒揮策揚鞭。
當然,許多人拘泥於小我的憤怒,為個人小事、小利受損而忿忿不平——這種憤怒無益於家國進步,只會使我們內心日趨狹小,使社會人際關係日漸失序。更有許多人為逃避我們捍衛社會正義的責任而竊竊自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可試問,在這社會大環境中,何謂別人?何謂自己?我們分明不可能,也不應當把自己這一個體從環境整體中抽離出來。我們只有摒棄小我之小怒,抒發大我之大怒,方可使個人價值得以升華,方可助推中華民族得以騰飛。
反觀當下,沉默寡言,逆來順受,視惡不見,似乎成了中國人集體的選擇——習慣怯弱者隱而不發,小智小慧者「精緻利己」,大多數好人的沉默為少部分社會蟎蟲提供了絕妙的溫床。可我不相信,中華民族溫良恭謙的傳統最終竟異化為當今時代的低眉順眼、彎曲的脊梁?!
其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魯迅先生憤怒地喊出「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口號,橫眉冷對千夫指;馬寅初憤怒地寫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諍言,以八十高齡單槍匹馬為《人口論》作辯護;今日也有龍應臺憤怒地直指社會弊端,拒絕做「無聲的受害人」——我們需要的,便是如他們一般,肩上擔當起沉甸甸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啊!
作為有良知的公民,作為世界中飽含生命力的一分子,面對生活中的假惡醜,請把憤怒作為你的責任吧!君子任重而道遠,怒以為己任,雖重不辭!
讓我們始於憤怒,達於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