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傳統節日
2024-07-08 17:47:45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許多的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統節日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划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裡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第二篇:清明節
一年一度的清明佳節到來了。老師告訴我們: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祖先及先烈們掃墓的日子,掃墓就是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行孝活動。
清明前一天,吃過午飯,爸爸帶我回老家去給爺爺上墳。一路上,春光明媚,陽光燦爛。公路兩旁有嫩綠的麥田、黃色的油菜花、還有路旁綠化帶內那鮮豔的迎春花在微風下向我招手呢!多美的春色呀!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心裡不僅想起了老師說過的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好想有更多的時間跟爸媽去踏青呀!
快到老家時,路邊的菜園裡,有許多農民伯伯在種些什麼,我問爸爸是不是在種瓜類和豆類的菜呢?爸爸問我怎麼講?因為我看過關於清明節的一些資料,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我很高興比爸爸還懂呢!今後,我還要多看一些資料來考考爸爸。
我們到了老家,看到年邁的奶奶正在包餃子,給爺爺準備供品。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奶奶說:這是爺爺逝後的第四個年頭了,該給爺爺的墳上添新土了。(按照當地習俗,已故的親人要超過三個祭祀墳,才能給墳添上新土。)墳地離奶奶家不遠,為了節約時間,奶奶在家準備供品,我和爸爸先去墳地掃墓。
於是,我和爸爸拿著鋤頭、鏟子一起上山,我也幫著除草、添土,我們忙碌了半個多小時,才把墳上的雜草除掉了,整理得乾淨了許多,接著爸爸又給爺爺換了一個新的墳頭,這一來,日久未修的祖墳頓時面目一新了。爺爺一定會看到了他的新房子笑了。
於是,我和爸爸回到奶奶家,奶奶已經煮好餃子了,爸爸在準備紙錢,不一會兒,一切準備就緒。
我們又開始出發了,到了墳地。我們首先把攜帶的糕餅點心、水果飲料、水餃等酒食物供在逝去的親人墓前,我和爸爸跪在祖墳前祭奠,心中思緒萬千……爸爸一邊跟我說:這一座墳是老爺爺的,那一座是二爺爺的,逐一祭奠,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收拾供品回到奶奶家,回家後奶奶讓我多吃些剩下的供品,圖個吉利。
天漸漸地黑了,我和奶奶不得不再見了,又和爸爸回城裡了。回家的路上,爸爸給我講了許多先烈們的英雄事跡。今天,通過給爺爺上墳,我不但飽覽了野外春天的美麗景色,還懂得了許多有關清明節當地一些風俗習慣以及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讓我懂得了不少道理,從小家講,沒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就沒有我。今後,我要和爸媽多抽出點時間常回家看看年邁的奶奶,多盡點孝心。我在心裡默默地說;爺爺安息吧,我會照好好孝敬奶奶的。從大家講,戰爭的年代,沒有那些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和平美好的環境,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心裡默默地想:革命先烈安息吧,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時間,刻苦學習,成為國家有用之材。
第三篇:潑水節
我國一共有56個民族,當然這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各種各樣,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遊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
潑水節由來的傳說: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佔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裡,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髮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髮,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裡,邪火就蔓延到哪裡。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划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裡。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宵,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衝對岸。此時,千萬隻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釒芒)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裡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溼透,但人們興高採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鼓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痴,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