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元宵節猜燈謎作文400字
2024-06-26 05:12:47
第一篇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圖書館舉行了猜燈謎活動。中午12點,在同學的電話聲中,我出發了。
來到圖書館,只見一排排的燈籠紙高高掛,上面寫著各種各樣的燈謎,有化學、物理、體育、明星、地名……唉,這些我都不懂,只好向成語與猜字方向努力。在我走馬觀花之後,答案源源不斷地寫在了我的本上,有蒙的,有推理的,還有確定後肯定拿穩的。
我來到兌答案處,那裡真是人山人海,擠得是水洩不通,我以老鼠的家傳秘方——鑽,順利地到達了正點位置。我雖過來了,但心裡卻擔心,對方能否看清我那龍飛鳳舞的狂草寫法。但並沒如我所料,火眼金睛的對號員竟對出了兩個正確,此時的我已經樂得手舞足蹈,獎品比較實用——廚房用的調料盒,嘴巴用的佳潔士。
這邊剛剛要繼續,那裡卻催得急,只因媽媽要領我上姥姥家,如不這樣,我還要大戰三百回合。但母命難違,最後只能以知足常樂來安慰自己。好有趣的猜燈謎啊!
第二篇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第三篇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終於來了。在元宵節的前一天晚上,老師布置我們回家做一個小燈籠,並寫上一條燈謎。第二天參加班級燈謎會。我興奮得一夜難眠。
元宵節終於來了,同學們一走進教室,二話不說地布置起教室了。你打水擦黑板,我布置板報;你掛彩帶,我寫大字……大家分工明確,團結互助,很快便布置好教室了。我們用一根繩子把同學的燈籠串起來,掛在窗邊。老師笑了笑,說:「我們今天舉行燈謎會,同學們可以隨便猜燈謎,如果你猜出謎底了,就找出謎的同學,他會給你禮物。好,燈謎會現在開始!」
同學們紛紛走出座位,把臉湊進燈謎,開動腦筋猜。我也不例外,我在教室東看看西瞧瞧,看到一個燈謎:「站著1米高,躺著1寸長。猜一文具。」我想了想,說:「尺子!」我猜對了,獲得了一支筆,我心裡甜滋滋的。我又看到另一個燈謎:「喜上加喜,猜一地方名。」我說:「重慶!」我又獲得一支筆,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也有同學猜我的燈謎,我的題目是:「1+1=?猜一字。」同學們都圍在我的燈謎附近,靜靜地思考著,小王呢,皺著眉頭,小李呢,託著腮幫在想,小吳和小莊呢,在低聲討論著。有的同學猜「王」字,有的同學猜「2」七嘴八舌的。只有小都一個人在一旁沉思著,忽然,他眼睛一亮,試探著問我:「是田字嗎?」我愣了愣,像看外星人那樣那著他,說:「你真厲害,這麼難,你也能猜出來!我爸爸媽媽都猜不出來。」說著,我把已準備好的禮物遞給他。
我還猜中了不少燈謎,獲得了不少禮物,很開心。同學們也是,大家在教室說著、爭論著、笑著,教室裡熱鬧極了,我們也開心極了。